[实用新型]恒温血液试剂瓶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58368.7 | 申请日: | 201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03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邹皓月;钟光耀;王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和合医学检验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液 顶盖 保温膜 玻璃管 导出管 导入管 试剂瓶 本实用新型 侧固定块 导管密封 密封层 锁扣 保温 折角处 转轴 加热 密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恒温血液试剂瓶,其包括玻璃管、保温膜、刻度、密封层、导出管、导入管、侧固定块、转轴、导管密封盖、顶盖和锁扣,导入管安装在导出管左侧,导管密封盖安装在导出管和导入管上方,侧固定块安装在密封层左侧,并与保温膜连接,锁扣安装在顶盖的折角处。本实用新型恒温血液试剂瓶采用玻璃管外结合保温膜的方式来达到血液保温的效果,其使用时只需要将血液加热至需要的温度后,再将血液导入玻璃管内,随后关闭顶盖后完成密封,其使用较为方便,保温时间长,结构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剂瓶,特别是涉及恒温血液试剂瓶。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医疗检测单位中,当需要对人体血液进行生化分析仪的检测时,需要采集的血液温度达到37度,此种仪器需要血液温度达到一定的区间,才可发生反应,一般的血液采集到试管或试剂瓶后,由于外部的接触和挪动,血液的温度一般会下降至20度,必须经过缓慢加热后才可进行使用,但是由于血液的特质。无法进行长时间的加热,加热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液成分的丢失,最终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需要一种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恒温血液试剂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恒温血液试剂瓶,其包括玻璃管、保温膜、刻度、密封层、导出管、导入管、侧固定块、转轴、导管密封盖、顶盖和锁扣,所述保温膜覆盖在玻璃管的外围,所述密封层安装在玻璃管上方,所述导出管固定在密封层下方,并安置在玻璃管内,所述导入管安装在导出管左侧,所述导管密封盖安装在导出管和导入管上方,所述侧固定块安装在密封层左侧,并与保温膜连接,所述转轴连接侧固定块和顶盖,所述顶盖安装在导管密封盖的上方,所述锁扣安装在顶盖的折角处。
优选地,所述保温膜材料为树脂聚乙烯合成薄膜。
优选地,所述玻璃管的最大容量为200毫升。
优选地,所述顶盖与转轴为旋转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恒温血液试剂瓶采用玻璃管外结合保温膜的方式来达到血液保温的效果,其使用时只需要将血液加热至需要的温度后,再将血液导入玻璃管内,随后关闭顶盖后完成密封,其使用较为方便,保温时间长,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玻璃管1、保温膜2、刻度3、密封层4、导出管5、导入管6、侧固定块7、转轴8、导管密封盖9、顶盖10、锁扣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恒温血液试剂瓶,其包括玻璃管1、保温膜2、刻度3、密封层4、导出管5、导入管6、侧固定块7、转轴8、导管密封盖9、顶盖10和锁扣11,保温膜2覆盖在玻璃管1的外围,密封层4安装在玻璃管1上方,导出管5固定在密封层4下方,并安置在玻璃管1内,导入管6安装在导出管5左侧,导管密封盖9安装在导出管5和导入管6上方,侧固定块7安装在密封层4左侧,并与保温膜2连接,转轴8连接侧固定块7和顶盖10,顶盖10安装在导管密封盖9的上方,锁扣11安装在顶盖10的折角处。
保温膜2材料为树脂聚乙烯合成薄膜。
玻璃管1的最大容量为200毫升。
顶盖10与转轴8为旋转连接。
本实用新型恒温血液试剂瓶采用玻璃管外结合保温膜的方式来达到血液保温的效果,其使用时只需要将血液加热至需要的温度后,再将血液导入玻璃管内,随后关闭顶盖后完成密封,其使用较为方便,保温时间长,结构简单。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和合医学检验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和合医学检验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583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