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放射性废液结晶干燥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048324.6 | 申请日: | 2018-0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77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炎;周焱;沈博;张明辉;郑素萍;黄珏;余正平;王鑫;王芳;陈斌;孙广仁;翁明辉;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21F9/08 | 分类号: | G21F9/08;G21F9/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性废液 干燥箱 转换点 装料桶 本实用新型 加热装置 结晶干燥 自动判断 蒸发 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 加热器加热空气 加热器 温度传感器 电加热器 干燥产物 干燥终点 空气进口 空气循环 收集装置 控制器 游离水 节约 相态 出口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放射性废液结晶干燥的系统,包括控制器、干燥箱和装料桶;还包括加热装置和收集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器、安装在加热器加热空气出口和干燥箱底部之间管路上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干燥箱顶部空气循环出口和加热器空气进口之间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安装在装料桶顶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放射性废液的蒸发、结晶和干燥在同一设施内完成,不同阶段所述装料桶内物质的相态不同,以相变点作为各阶段的转换点,调整工艺参数,可以节约能量,提高效率;转换点由系统自动判断,无需人工值守。系统用蒸发速率值自动判断转换点和干燥终点,可以保证干燥产物的游离水含量满足要求,也可以节约能量、提高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放射性废液结晶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核电技术的发展,废物最小化已成为评价核电站先进性的一项关键指标,废物减容技术也已成为核电站三废处理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国内运营核电站大多数采用水泥固化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液,会使废液增容,既不符合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原则,也使处置费用增加。放射性废液可以利用蒸发干燥的方式进行减容处理,国内已经有相关机构开始研究。
根据传热学理论,液体的汽化按汽化方式分为蒸发和沸腾,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称为蒸发,液体内部产生气泡的汽化过程称为沸腾。沸腾又分为大容器沸腾和管内沸腾。对于大容器饱和沸腾,温度差和气泡扰动引起流体的运动从而进行换热。在一个大气压、水的饱和温度下,大容器沸腾有如下的q-Δt曲线,其中,q为热流密度,Δt 为容器内壁和液体饱和温度的差值。
由图1可以看出,在Δt<4℃时,换热模式为自然对流工况,液体内部没有气泡产生,液体的气化靠液体表面的蒸发实现;Δt逐渐上升,且q<qmax,换热模式为核态沸腾,液体内部逐渐有气泡产生并越来越激烈,使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均急剧增大;当Δt继续增大,由于气泡汇聚覆盖加热面,造成蒸汽排除困难,反而降低了q值,换热模式是过渡沸腾;随着Δt继续上升,q值由最低点qmin继续上升回到最高点qmax,此阶段的换热模式是膜态沸腾,热量必须要穿过壁面上形成的气膜才能传到液体,热阻较大。
国内已有的放射性废液干燥方法和化工行业在使用大容器沸腾传热原理时,都设计将溶液的沸腾维持在核态沸腾区域,以最小的功率消耗获得最大的传热效率,核态沸腾传热会造成蒸汽夹带液滴,已有的技术是通过增加过滤设备来解决蒸汽的纯净度问题。如果能将汽化维持在自然对流换热模式的温度区间内,可以避免因气泡夹带而造成的污染,这种汽化方式为一种无沸腾现象的蒸发。这种不增加处理装置就能实现废液汽化形成的蒸汽能够达到排放要求的目的处理技术,目前还未见有相关研究。
比如实用新型专利CN201110078397.2“含有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系统”、实用新型专利CN201210448593.9“一种放射性废离子交换树脂微波桶内干燥方法及装置”以及实用新型专利CN201110078992.6 “液态放射性废物处理装置”中均采用了微波加热方法,放射性废液在微波的作用下加压高温蒸发,使放射性废液内部产生大量气泡,液体始终处于沸腾状态,容易使水蒸气夹带放射性液滴,使水蒸气达不到排放要求,所以需添加后续处理设备,增加了受污染的装置。
化工行业也有采用“低温蒸发”的方法使液体汽化,原理上是降低溶液的饱和温度(沸点)从而使液体在高压、低温下汽化,实际的换热模式仍然为核态沸腾,例如实用新型专利CN201710463395.2“低沸点溶液冷热联动低温蒸发浓缩结晶系统及方法”、CN201710343939.1“一种硫铵废水低温蒸发结晶装置以及工艺”等均采用了该种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83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放射性固体废物运输辅助装置
- 下一篇:间接式的平板探测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