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42518.5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78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冯亦文;谢海鹏;高翔;王鹏;黄瑞明;颜良;孙斌;黄芷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伟斌;晁永升 |
地址: | 5105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室顶板 框架柱 下层 混凝土墩 支护结构 高支架 浇注 上层 本实用新型 高度差 位置处 桥梁 枕木 承载力不足 安全隐患 下部空间 枕木上铺 高架桥 构筑物 横杆 立杆 上铺 破裂 垂直 铺设 占用 传递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框架柱、下层型钢、上层型钢及高支架,所述高支架由若干横杆与若干立杆连接而成;所述框架柱设于地下室顶板下侧,所述地下室顶板各部分之间存在高度差,较低地下室顶板上方对应框架柱位置处设有用于弥补地下室顶板高度差的混凝土墩;未设有混凝土墩的地下室顶板上方对应框架柱位置处铺设有枕木;所述混凝土墩和枕木上铺设有下层型钢;所述下层型钢上铺设有上层型钢,所述下层型钢与上层型钢相互垂直,所述高支架支撑在上层型钢与高架桥模板之间。上述桥梁浇注支护结构采用了原位加固技术,改变了上部载荷的传递路线,避免了顶板由于承载力不足而出现破裂的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位支点加固技术不占用现有构筑物顶板下部空间,确保了日后的正常使用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建筑物数量的不断增多,建设用地日渐紧张,土地利用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改善周围施工环境的局限性,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部分特殊建筑物经常会以下部现有构筑物为荷载承载力,尤其是一些特殊地段的高架桥受周围环境的约束常常需要构筑在地下交通中心的上方。虽然将高架桥建设在地下现有构筑物的上方会突破施工环境的局限,但通常位于下部的现有构筑物的荷载承载力会小于高架桥的施工载荷,无法满足施工要求。针对上述问题,现有解决方案通常是在承载力不足的现有构筑物顶板内采用BRB屈曲约束支撑增加受力支点,以提高现有构筑物的承载能力,增加支点的BRB屈曲约束支撑一般通过钢板构件与顶板结构梁及框架柱连接,进而将增加的支点荷载传递至框架柱。上述解决方案不仅占用了承载力不足的现有构筑物顶板下部空间,影响下部空间的施工及日后使用功能;而且在桥梁使用过程中,极有可能由于未对顶板加固导致其出现破裂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该桥梁浇注支护结构采用原位支点加固技术改变了载荷传递路径,使上部载荷经过上层型钢结构、下层型钢结构及混凝土墩逐层传递至现有构筑物的框架柱上,使增设的高架桥载荷在传递过程中不经过现有构筑物顶板,避免了顶板由于承载力不足而出现破裂的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位支点加固技术不占用现有构筑物顶板下部空间,确保了日后的正常使用功能。
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框架柱、下层型钢、上层型钢及高支架,所述高支架由若干横杆与若干立杆连接而成;所述框架柱设于地下室顶板下侧,所述地下室顶板各部分之间存在高度差,较低地下室顶板上方对应框架柱位置处设有用于弥补地下室顶板高度差的混凝土墩;未设有混凝土墩的地下室顶板上方对应框架柱位置处铺设有枕木;所述混凝土墩和枕木上铺设有下层型钢;所述下层型钢上铺设有上层型钢,所述下层型钢与上层型钢相互垂直,所述高支架支撑在上层型钢与高架桥模板之间。高架桥的施工荷载通过高支架传递至上层型钢,然后由上层型钢传递至下层型钢,随后下层型钢上的受力分别经混凝土墩与枕木传递至框架柱,有效解决了地下室顶板承载力不足而又无法在其下部设置支撑的难题,进而确保了高架桥自身的施工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墩通过安装模板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墩的形成用于弥补地下室顶板各部分之间存在的高度差。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墩的表面平整度控制在2mm以内。
进一步的,所述枕木高度为90-110mm 之间,优选100mm。
进一步的,下层型钢与上层型钢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型钢与高支架底部间还设置有钢筋,所述钢筋设置在上层型钢上表面,所述钢筋间的距离控制在上层型钢的翼缘宽度的10倍以内,所述钢筋为C32钢筋。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与上层型钢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间的距离为1200-1400mm之间,优选13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建筑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25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于同向回转斜拉索体系的穿索板
- 下一篇:贝雷梁索鞍吊装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