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防漏电计算机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42000.1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50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何桂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1/26 | 分类号: | G06F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梅照付 |
地址: | 401331 重庆市沙***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计算机电源 防漏电 扬声器 电源本体 导电板 输出接口 金属杆 贯穿 计算机技术领域 内部电子元件 本实用新型 安全事故 表面设置 电路串联 螺栓固定 受力装置 输入接口 外壳内腔 涡轮风扇 漏电 透气网 正表面 底端 内腔 电路 电源 改良 外部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防漏电计算机电源,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该新型防漏电计算机电源,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电源本体,所述电源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导电板,所述外壳的右侧从上往下依次贯穿设置有涡轮风扇和输入接口,所述电源本体的正表面设置有输出接口,所述输出接口的底端贯穿外壳的底部并延伸至外壳的外部,所述外壳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扬声器,所述扬声器的电路串联于导电板的电路中,所述外壳的左侧贯穿设置有金属杆。该新型防漏电计算机电源,通过受力装置的改良,以及导电板、扬声器、金属杆和透气网板的配合使用,避免了由于电源内部电子元件漏电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防漏电计算机电源。
背景技术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电源是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之一。
传统的电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电源内部电子元件漏电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给使用者的使用带来安全隐患,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时给使用者的使用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防漏电计算机电源,解决了容易出现由于电源内部电子元件漏电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防漏电计算机电源,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电源本体,所述电源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导电板,所述外壳的右侧从上往下依次贯穿设置有涡轮风扇和输入接口,所述电源本体的正表面设置有输出接口,所述输出接口的底端贯穿外壳的底部并延伸至外壳的外部,所述外壳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扬声器,所述扬声器的电路串联于导电板的电路中,所述外壳的左侧贯穿设置有金属杆,所述金属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受力装置,所述受力装置的左侧通过导向弹簧与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且导向弹簧环绕设置于金属杆的表面。
所述受力装置包括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的右侧贯穿设置有导电块,所述导电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导电板配合设置的导体,所述导电块的左侧通过导电弹簧与金属外壳内腔的左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
优选的,所述电源本体的正表面设置有散热网板。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与扬声器配合设置的透气网板。
优选的,所述导电块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导电轮,且导电轮与金属外壳的内壁接触。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防漏电计算机电源。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新型防漏电计算机电源,通过受力装置的改良,以及导电板、扬声器、金属杆和透气网板的配合使用,避免了由于电源内部电子元件漏电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给使用者的使用带来安全保障,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受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电源本体;3、导电板;4、涡轮风扇;5、输入接口;6、输出接口;7、扬声器;8、金属杆;9、受力装置;91、导电轮;92、导电弹簧;93、金属外壳;94、导体;95、导电块;10、导向弹簧;11、安装板;12、散热网板;13、透气网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20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