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串联连接的车载供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41910.8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03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冯雪飞;高林峰;钱志浩;吴建龙;杨源;丁献;顾娟;许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富瑞氢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3/08 | 分类号: | F17C13/08;F17C13/04 |
代理公司: | 苏州润桐嘉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61 | 代理人: | 韦宇昕 |
地址: | 215637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供氢系统 本实用新型 氢瓶 瓶口阀 进气口 供气系统 供氢装置 固定框架 结构优化 连接管路 连接接头 系统管路 出气口 加氢口 漏点 瓶口 串联 安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串联连接的车载供氢系统,涉及车载供氢系统结构优化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氢瓶组、加氢口、供氢装置、连接管路和固定框架,氢瓶瓶口安装有瓶口阀,瓶口阀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实现多个氢瓶的串联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串联实现减少现有技术中的系统管路的卡套连接接头,减少漏点,保证了整个供气系统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供氢系统结构优化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串联连接的车载供氢系统。
背景技术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应对环境污染及能源紧缺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之一,氢能作为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正逐渐被开发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氢作为最轻的元素,比液体燃料和其他燃料更容易从小孔中泄漏;如果发生泄漏,氢气就会迅速扩散。与汽油、丙烷、天然气相比,氢气具有较大的浮力(快速上升)和较强的扩散性(横向移动)。在空气中,氢的燃烧范围很宽,且燃点低、火焰不明显可见,危险性很高。综上所述,在供氢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管路布置应充分考虑氢气极易泄漏的特性,在管路的设计上尽可能的减少泄漏的可能。
目前行业内大范围的供氢系统管路结构中,氢气瓶之间采用并联连接的方式,并且在管路系统中阀门与不锈钢之间采用卡套结构的连接形式,氢瓶并联连接的结构中通过三通卡套将气瓶连接起来,同时还有一定量的卡套连接,整个供氢管路中连接点相对较多,这样漏点就较多。而卡套连接在生产制作和后期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概率氢气从卡套中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串联连接的供氢系统,在保证系统整体安全性的基础上,有效的减少系统管路的卡套连接接头,减少漏点保证整个供气系统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串联连接的车载供氢系统,包括氢瓶组、加氢口、供氢装置、连接管路和固定框架,氢瓶瓶口安装有瓶口阀,瓶口阀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实现多个氢瓶的串联连接。
进一步地,氢瓶组包括第一氢瓶、第二氢瓶和第三氢瓶,所述连接管路依次连接加氢口、第三氢瓶、第一氢瓶、第二氢瓶和供氢装置。
本实用新型将氢瓶串联连接起来,系统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三通卡套接头的使用,较之现有的并联连接的供氢系统,减少了系统漏点数量,从而降低整个系统泄漏的概率,提高了整车车载供氢系统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固定框架包括底板的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中间设置有两组各一对的隔档横梁,将矩形框架分为三层。底板和隔档横梁上均安装有一对弧形鞍座,第一氢瓶、第二氢瓶和第三氢瓶从上到下安装在鞍座上,并配合拉带将氢瓶固定住。
最后,矩形框架的前端侧面立柱上设置有管路固定件,管路固定件用于固定连接第三氢瓶和第一氢瓶的管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中
1、第一氢瓶 2、第二氢瓶 3、第三氢瓶
4、瓶口阀 5、框架 6、加氢装置
7、供氢装置 8、底板 9、矩形框架
10、隔档横梁 11、鞍座 12、拉带
13、加强斜撑 14、管路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富瑞氢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富瑞氢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19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瓶瓶阀密封卡具
- 下一篇:一种净化实验室用自动报警排风气瓶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