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上滑槽式充电桩收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40006.5 | 申请日: | 201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75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翟天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万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槽 收线装置 充电枪 充电桩 吊具 滑块 本实用新型 上滑槽 横梁 立柱 电缆 费力 充电车辆 充电电缆 电气设备 方向延伸 锁紧装置 一段距离 侧面 充电口 位置锁 下端面 电车 省力 省时 充电 穿过 回收 停留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滑槽式充电桩收线装置,包括设置在充电桩侧面或者上面的立柱,立柱上方设置有朝充电车辆方向延伸的横梁,横梁下端面或者侧面开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能够沿滑槽移动的滑块,滑槽内设置有锁紧装置使滑块能够在滑槽的任意位置锁紧,每个滑块下方设置有用于固定充电电缆的吊具,电缆每隔一段距离穿过吊具,并在最外侧的吊具下方连接有充电枪。本实用新型的收线装置,工作人员无需费力便可以将充电枪拉到电车充电口附近,然后进行充电,同时充电枪可以在任意位置停留,回收电缆时同样无需费力,省时省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滑槽式充电桩收线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汽车尾气污染正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随着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因其无污染的优点,开始被人们普及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充电桩是电动汽车重要的基础配套充电设施,目前,标准充电桩的设计还是按照加油桩的设计理念,自带充电电缆以及充电枪,其充电电缆的长度为4~10米,目前充电桩不具备自动收卷电缆的功能,用户使用后需手动将电缆按照正确的放置方式进行存放,由于直流充电枪电缆、三相交流充电枪电缆线径过粗,电缆过重,特别是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桩电缆又粗又重,用户和工作人员在使用后往往不会按照要求放置电缆,而是随意将电缆扔在地上;这样电缆就容易受到各种意外的应力,如人员踩踏、汽车碾压等,导致电缆外部的绝缘皮破损,造成电缆寿命下降;由于该电缆属于非安全电压,一旦绝缘损坏,产生绝缘异常等安全隐患,发现不及时将会造成触电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充电桩不能对充电线进行收线和放线,充电线随地摆放,充电不方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上滑槽式充电桩收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上滑槽式充电桩收线装置,包括设置在充电桩侧面或者上面的立柱,立柱上方设置有朝充电车辆方向延伸的横梁,横梁下端面或者侧面开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能够沿滑槽移动的滑块,每个滑块下方设置有用于固定充电电缆的吊具,电缆每隔一段距离穿过吊具,并在最外侧的吊具下方连接有充电枪。
进一步的,滑槽优选采用开口朝下的T型槽,滑槽内设置有锁紧装置使滑块能够在滑槽的任意位置锁紧。
进一步的,锁紧装置包括设置在滑槽下开口两侧用于向上顶紧滑块的弹簧板,最外侧的滑块上表面和与其相接触的滑槽底面均设置有相互咬合的齿形,使最外侧的滑块在向上顶起后锁紧,其他滑块厚度小于弹簧板到滑槽底面齿尖的距离,能够相对滑槽滑动。
进一步的,锁紧装置包括设置在滑槽下开口两侧用于向上顶紧滑块的平板,平板下方与滑槽下开口两侧凸起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弹簧,最外侧的滑块上表面和与其相接触的滑槽底面均设置有相互咬合的齿形,使最外侧的滑块在向上顶起后锁紧,其他滑块厚度小于平板到滑槽底面齿尖的距离,能够相对滑槽滑动。
进一步的,滑块优选采用纵截面为T形的圆柱形滑块。
进一步的,横梁前端或者中部设置有纵梁,纵梁下端面开有和横梁相同且互相连通的滑槽,滑块能够从横梁滑槽进入纵梁滑槽。
进一步的,吊具可相对于滑块转动,以适应电缆在不同状态轴向。
进一步的,吊具优选采用吊环结构。
进一步的,吊具由两个半圆形组成,两个半圆形通过螺栓连接并夹紧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收线装置,工作人员无需费力便可以将充电枪拉到电车充电口附近,然后进行充电,同时充电枪可以在任意位置停留,回收电缆时同样无需费力,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万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万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00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