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缓降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035807.2 | 申请日: | 2018-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03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 发明(设计)人: | 苏行;李鹏;杨国兴;赵红喜;苏杨;王东杰;张浩;郭林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牧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2B1/10 | 分类号: | A62B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 地址: | 1024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缓降器 摩擦结构 主体部 本实用新型 可调节 有效地 枢转 贴合 转动 减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降器。缓降器包括:主体,包括主体部及可相对于主体部枢转的被绕设部,绕设物绕设在被绕设部上且能够随着被绕设部一起转动;摩擦结构,设置在主体部上且与被绕设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当摩擦结构与被绕设部贴合时,摩擦结构对绕设物进行减速。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缓降器的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缓冲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缓降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缓降器依靠齿轮传动或制动器实现缓降器的减速、缓降。然而,采用上述方式支撑的缓降器的结构较为复杂,不容易加工,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缓降器的加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降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缓降器的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降器,包括:主体,包括主体部及可相对于主体部枢转的被绕设部,绕设物绕设在被绕设部上且能够随着被绕设部一起转动;摩擦结构,设置在主体部上且与被绕设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当摩擦结构与被绕设部贴合时,摩擦结构对绕设物进行减速。
进一步地,主体部为筒状结构,摩擦结构位于筒状结构内,且被绕设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筒状结构内向外伸出,缓降器还包括:操作件,能够沿主体部的轴向运动且设置在主体部上,在操作件朝向摩擦结构运动过程中,操作件能够推动摩擦结构,以使摩擦结构与被绕设部贴合。
进一步地,缓降器还包括:弹性件,设置在主体部内且位于操作件与摩擦结构之间,弹性件给摩擦结构提供朝向被绕设部一侧运动的弹性力。
进一步地,操作件朝向摩擦结构的一侧具有突出部,弹性件套设在突出部外。
进一步地,操作件的朝向主体部的一侧具有凸环,凸环的外表面具有外螺纹,主体部的部分或全部内壁上具有内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以使操作件能够在主体部上滑动。
进一步地,操作件的外表面与主体部的外表面平齐设置。
进一步地,缓降器还包括:定位件,设置在主体部上,在操作件朝向摩擦结构运动的过程中,定位件能够依次穿过主体部及操作件,以对操作件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被绕设部包括:第一被绕设子部,位于主体部的外部,绕设物绕设在第一被绕设子部上;第二被绕设子部,与第一被绕设子部连接且能够随着第一被绕设子部一起转动,至少部分第二被绕设子部位于主体部内且能够与摩擦结构贴合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被绕设子部包括:连接轴,摩擦结构穿设在连接轴的一端上;被贴合部,位于主体部内且与连接轴连接,连接轴的另一端与第一被绕设子部固定连接,被贴合部位于摩擦结构与第一被绕设子部之间。
进一步地,连接轴与被贴合部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主体部为筒状结构,被贴合部和摩擦结构为圆形板状结构,且被贴合部、主体部及摩擦结构同轴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缓降器包括主体及摩擦结构。其中,主体包括主体部及可相对于主体部枢转的被绕设部,绕设物绕设在被绕设部上且能够随着被绕设部一起转动。摩擦结构设置在主体部上且与被绕设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当摩擦结构与被绕设部贴合时,摩擦结构对绕设物进行减速。这样,在使用者使用缓降器下降时,通过调节摩擦结构与被绕设部之间的距离,使得摩擦结构与被绕设部之间产生摩擦,则使得被绕设部受到的摩擦力增大,进而降低被绕设部的转速,则同时降低了绕设在被绕设部上的绕设物的转速,实现缓降器的缓冲降速,保证连接在绕设物上的使用者安全缓降至地面。
与现有技术中缓降器采用齿轮或者制动器降低相比,本申请中的缓降器结构更加简单,更加容易装配、容易实现,进而降低缓降器的加工成本。同时,本申请中的缓降器无机械振动及噪声,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牧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牧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358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