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安全智能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28377.1 | 申请日: | 2018-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856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蔡汉朋;严冬;杨迪龙;邱畅洋;周志新;李炽均;蔡天振;陈志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R21/015;B60Q9/00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 代理人: | 伍时礼;杨晓松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监测系统 汽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 总控制模块 传感器 车身 物联网通信 安全监测 报警模块 控制模块 控制系统 统一监控 座椅振动 监测车 车厢 安全 监测 冲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安全智能监测系统,包括多个用于监测车内温度、气体浓度以及车身和座椅振动情况的多种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分别与总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总控制模块还与报警模块以及物联网通信控制模块连接。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汽车安全智能监测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监测精准且安全可靠等优点,能够实时对车身安全和车厢内人员进行安全统一监控,避免与原车载安全监测和控制系统发生冲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内信息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安全智能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但是偷车盗车、故意损坏车辆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汽车车内温度过高导致自燃以及车内人员被困而窒息事故也不断发生。另外,汽车质量良莠不齐,大量汽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车内人身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国内外市面上的汽车安全监测系统主要围绕防止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和停车后防盗窃两方面关注点进行设计研发,而针对汽车高温自燃和车内乘客窒息这两种危险状况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并且高温报警和车内气体监测的功能相互分离且没有整合。采用的一氧化碳传感器只有在汽车在停车后开启空调这一状况才可能发挥作用,不适于在停车后且关闭发动机和关闭空调的情况下才能对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监测。与此同时,现有技术中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监测车厢内是否有人被困方式,这样方式容易受到环境红外干扰,因此误判的机率较大。
此外,针对汽车高温自燃和车内乘客窒息问题而开发出的汽车监测装置,主要通过声音报警和控制汽车自身车窗、空调和发动机等方式而进行,因此使得开发和操作难度大,并且还可能与汽车自身的车载监测和控制系统发生冲突,难以保证防止车内新出现的安全事故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监测精准且安全可靠的汽车安全智能监测系统,旨在实时对车身安全和车厢内人员进行安全统一监控,避免与原车载安全监测和控制系统发生冲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安全智能监测系统,包括多个用于监测车内温度、气体浓度以及车身和座椅振动情况的多种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分别与总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总控制模块还与报警模块以及可实现联网和远程控制的物联网通信控制模块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包括用于监测车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内二氧化碳浓度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内一氧化碳浓度的一氧化碳传感器以及用于监测车体和座椅振动情况的振动传感器;所述总控制模块为ARM处理器,报警模块为语音报警器。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单总线与所述ARM处理器连接,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通过USART串口与所述ARM处理器连接,所述一氧化碳传感器通过AD模拟口与所述ARM处理器连接,所述振动传感器通过IIC总线与所述ARM处理器连接,所述物联网通信控制模块通过USART通信端口与ARM处理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车厢内的四个端角,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设置于车厢内且位于前排座椅上方,所述一氧化碳传感器设置于车厢内且位于前排座椅上方,多个所述振动传感器分别安装于座椅内部。
优选地,所述振动传感器为三轴加速计。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单总线实现多点测温技术,使多点测温更加简化,并且可通过单总线方便地扩展,实现更多点位置的测温,保证测温数据更加可靠,从而避免汽车因高温自燃和车内被困人员窒息等危险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同时监测车厢内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浓度,通过监测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是用于在停车后且不使用空调的情况下防止密封车厢内有人长时间停留而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窒息隐患,通过监测车厢内的一氧化碳浓度用于防止停车后且使用空调而使车厢内一氧化碳浓度升高而造成车厢内人员一氧化碳中毒情况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未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283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