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原油生产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028126.3 | 申请日: | 2018-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36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 发明(设计)人: | 唐世春;杨静;叶帆;文军红;刘冀宁;钟荣强;杨思远;李鹏;崔伟;张菁;常小虎;赵德银;马清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G7/00 | 分类号: | C10G7/00;C10G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金卫文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罐体 电加热装置 处理装置 原油 本实用新型 原油生产 电加热 控制柜 油井 流程及设备 多项功能 法兰固定 密闭流程 气液分离 燃气加热 生产问题 油井产液 油井原油 油气储存 油气收集 油水分离 油田单井 一体化 边远井 低产井 全密闭 密闭 底撬 加温 气源 直读 加热 进站 装车 计量 储存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原油生产处理装置,包括:罐体(1),用于储存原油;电加热装置(4),通过法兰固定在罐体(1)的一端底部,用于对罐体(1)内的原油电加热进行升温;控制柜(3),与电加热装置(4)相连,用于控制电加热装置(4)的加热温度,控制柜(3)和罐体(1)均固定在底撬(2)的上方。本实用新型流程及设备结构简单,同时具备油气收集、油气储存、气液分离、油水分离、油井产液计量直读、原油电加热升温、压力自装车等多项功能,适用于试油井、边远井、无法进站的低产井的原油密闭流程处理,实现油井全密闭生产,解决油田单井的密闭生产问题,以及气源不足或气质不佳而不适用燃气加热型处理装置的油井原油加温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油田试油井、边远井、无法进站的低产井,用以解决单井气源不足或气质不佳难以适用燃气加热型处理装置的问题的一体化原油生产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油田采用油田单井常规原油拉油流程,该流程主要由高架罐、生产分离器、计量分离器、水套炉、放空火炬、热水循环泵通过管路连接组成。油井来液经过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后加热进入高架罐储存,经装车泵装车后外运。该流程虽能够满足边远区块原油生产的需要,但是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配套设备数量多、占地面积大、流程安装复杂、人员施工繁琐、可重复利用率较低;
2)原油装车拉运必须设有专人操作,职工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高架罐为常压容器,油井密闭生产及放油时极易产生正压或负压,导致鼓罐或憋罐;
4)液位计误差较大,操作工人需要经常打开高架罐罐口用量油检尺核实液位,过程中增加人员上罐高处坠落及硫化氢逸散的风险;
5)高架罐达不到密闭集输要求,常压操作,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6)整个装车拉油生产流程,需要涉及电力、天然气、人工操作,生产运行及维护成本增加;
7)天然气逸散,存在安全隐患并对油区环境造成污染。
目前部分油区使用的天然气加热型多功能罐采用油井伴生天然气作为燃料燃烧直接加热盘管来加热罐内原油的加热方式,使用一段时间后设备腐蚀老化严重、盘管壁厚减薄穿孔,产生安全隐患,且无法解决自产天然气高含硫化氢、油井周围无其他清洁气源的原油加热升温问题,影响油井正常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油井全密闭生产,解决油田单井的密闭生产问题,以及气源不足或气质不佳而不适用燃气加热型处理装置的油井原油加温问题的一体化原油生产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一体化原油生产处理装置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一体化原油生产处理装置,包括:罐体,用于储存原油;电加热装置,通过法兰固定在罐体的一端底部,用于对罐体内的原油电加热进行升温;控制柜,与电加热装置相连,用于控制电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控制柜和罐体均固定在底撬的上方。
进一步,电加热装置包括伸入罐体内的加热棒和换热管,罐体内设置有支撑架用于支撑加热棒和换热管支撑,加热棒为石油防爆电磁加热棒,换热管采用钛合金表面电加热芯。
进一步,罐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液管,油井来液通过进液管进入罐体内进行收集储存。
进一步,进液管的底部伸入罐体底部处,且进液管的底部管壁上均匀设置有布液孔,用于实现均匀布液,布液孔位于罐体的水平中心线以下。
进一步,罐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液管,出液管的底部位于罐体的底部,罐体的原油通过罐体的内部压力以实现出液,通过出液管顶部的出液口排出罐体内。
进一步,罐体内设置有第一波纹分离元件、第二波纹分离元件以实现气液分离、油水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281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