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010977.5 | 申请日: | 2018-0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02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所滨;张岩;梁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1/06 | 分类号: | B60K1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风扇装置 前防撞梁 本实用新型 管路走向 前部空间 向前弯曲 后表面 吹送 减小 热害 排气 冷却 发动机 优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向前弯曲的弧形的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的后方布置有散热器;风扇装置,所述风扇装置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后表面上,所述风扇装置位于所述散热器的前侧并与所述散热器间隔开,所述风扇装置用于向所述散热器吹送用于冷却的空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将风扇装置设置在散热器的前侧,从而充分利用了散热器前部空间,同时也为散热器后面腾出空间,为布置管路和优化管路走向提供极大方便,当发动机为前排气时,也可减小热害间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汽车上,风扇一般布置于散热器的后面,需要有一个天方地圆的护风圈与风扇,进行导流和吸风。风扇需要占用散热器与发动机之间的空间,而发动机舱的X向(即车辆前后方向)空间有限,风扇与发动机之间间隙较小,布置水管、空调管或其它管路时,就变得很困难。特别是当发动机是前排气时,由于风扇电机是热敏元件,往往与高温的前催化器正对,此处就需要再留出足够的热害间隙,这往往十分困难,有时可能需要因此加长前悬长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可以充分利用机舱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向前弯曲的弧形的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的后方布置有散热器;风扇装置,所述风扇装置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后表面上,所述风扇装置位于所述散热器的前侧并与所述散热器间隔开,所述风扇装置用于向所述散热器吹送用于冷却的空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将风扇装置设置在散热器的前侧,从而充分利用了散热器前部空间,同时也为散热器后面腾出空间,为布置管路和优化管路走向提供极大方便。
具体地,所述风扇装置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后表面上;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安装部的后表面上,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设置有扇叶。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前防撞梁之间夹设有柔性结构。
可选地,所述柔性结构为柔性软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扇装置还包括:护风圈,所述护风圈外套在所述扇叶的外侧。
具体地,所述护风圈包括:护风圈本体、固定套圈和多个固定支臂,所述固定套圈套设固定在所述电机的外周面上,多个所述固定支臂连接所述固定套圈和所述护风圈本体。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固定支臂以所述固定套圈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可选地,所述护风圈本体的后边缘设置有环形的渐扩形后翻边,所述护风圈本体的前边缘设置有垂直于所述护风圈本体的前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部为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前表面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后表面随形贴合,所述安装板具有中心固定孔,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中心固定孔内。
可选地,所述电机的中心轴线在所述前防撞梁的中心重合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前防撞梁、风扇装置、散热器、发动机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前防撞梁、风扇装置、散热器、柔性结构的分解图;
图3是护风圈的立体图;
图4是护风圈的分解图;
图5是护风圈本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前防撞梁1、风扇装置2、安装部21、中心固定孔211、安装孔212、电机22、扇叶23、护风圈24、护风圈本体241、固定套圈242、固定支臂243、后翻边244、前翻边245、散热器3、柔性结构4、发动机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109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车辆的前端散热总成和车辆
- 下一篇:前端模块及应用该前端模块的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