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费托合成油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52318.2 | 申请日: | 201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84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孙国权;曾榕辉;姚春雷;全辉;方向晨;赵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费托合成油的加工方法。以费托合成油为原料,采用加氢精制‑加氢改质‑异构脱蜡的两段加氢工艺,生产API Ⅲ+润滑油基础油。加氢精制‑加氢改质反应流出物分离所得重馏分油生成油进入异构脱蜡反应区,异构脱蜡反应流出物经过分离和分馏,得到不同种类的API Ⅲ+润滑油基础油产品。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原料适应性广,可以适用于费托合成油馏分加氢生产安定性好的特种油品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费托合成油的加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采用加氢组合工艺生产API Ⅲ+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费-托(Fischer-Tropsch)过程中,合成气(CO+H2)催化转化成基本上为直链烃及含氧化合物的产物,其形态可为气态、液态或固态。这些费-托合成产物中硫、氮、芳烃和环状化合物含量极低。采用费托合成技术得到的费托合成油,在烃类组成和主要性质等各方面与常规石油衍生物相比有较大的区别,是一种高含蜡成分的物质,主要由链烷烃和烯烃构成,且硫氮含量极低,含有一定量的氧。
由于其合成气生产过程中氧的引入决定了其中含有一定量的含氧化合物,如醇、酸等,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会生成一定量的水,对催化剂的使用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烯烃含量高是因为该生产过程的反应机理是通过生成烯烃中间产物来生产烷烃的。大量烯烃的存在不仅其自身容易发生氧化及叠合等反应,而且还会促进其它烃类的氧化反应,生成严重影响油品使用性能的胶质等产物。由于这些产物中的直链烃含量高,因此其低温性能较差,一般不能直接使用,需进行进一步的加氢改质,才能得到符合使用要求的油品。
EP-0515256中公开了一种由费-托合成蜡制备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氧化铝基的加氢转化催化剂的存在下,费-托合成蜡与氢气接触;(b)将步骤(a)的流出物与加氢异构化催化剂接触;(c)将步骤(b)的流出物分离成至少一个轻质馏分和一个重质馏分;(d)将重质馏分脱蜡,从而得到基础油和蜡馏分,该蜡馏分可部分或全部循环到步骤(b)。该方法以生产润滑油基础油为主,石脑油和柴油的产率较低。而且未将步骤(a)的流出物分离而全部进行加氢异构,由于流出物中含有一部分轻组分,它们在加氢异构化过程基本上不参加反应,因此加重了加氢异构化的负担。
US7,198,710提出了一种由费托蜡生产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先将费托蜡进行分馏得到轻组分和重组分,然后分别进行加氢异构脱蜡降低原料倾点,可得到倾点满足要求的轻质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重组分由于倾点不合格,采用溶剂脱蜡的方法进一步降低重组分的倾点,最后得到倾点符合要求的重质润滑油基础油产品。
US5378348公开了一种以费托合成产物为原料通过加氢裂化和加氢异构化工艺生产中间馏分油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费托合成反应产物分成石脑油(C5-160℃)、轻馏分(160-260℃)和重馏分(260℃)三个馏分,260℃重馏分进行加氢裂化反应,未转化的370℃重质馏分循环回加氢裂化反应器继续裂化反应。所用催化剂为贵金属催化剂或Ni+Co/Mo催化剂,转化率控制在39-53重%;轻馏分加氢裂化反应所得的轻组分产物混合后进行加氢处理,主要发生烯烃饱和反应和加氢脱氧反应,然后煤油进行加氢异构化反应,提高烃类组成中的异正比(异构烃类与正构烃类的比值)。该方法能够增加煤油、柴油等馏分油的产率,并且这些产品具有良好的低温流动性。由于该方法增加了异构降凝催化反应过程以及分馏塔,使得其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增加异构降凝段,催化剂用量也大幅增加;加氢精制过程生成的水直接进入到异构降凝反应器中,对于异构降凝催化剂有一定影响;中间馏分油收率也不高。
费托合成产物为原料通过加氢精制工艺获得的350℃馏分直接加氢异构化反应,所用催化剂为贵金属催化剂,该方法能够生产API Ⅲ+润滑油基础油,但长链大分子烷烃异构化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的石脑油组分,总液收大幅降低,基础油收率也不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523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封孔设备
- 下一篇:一种联动式燃料油混合器、混油系统及混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