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模建筑模板LFT-D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50933.X | 申请日: | 201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8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立;李海波;吴若晨;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翎羽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8/07 | 分类号: | B29C48/07;B29C48/025;B29C48/92;B29C43/58;C08L27/18;C08L23/12;C08K9/00;C08K7/1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春;赵磊 |
地址: | 4501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螺杆挤出机 混合料 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建筑模板 模板表面 熔融塑化 改性PP 改性剂 二阶 脱模 一阶 成型 挤出 聚四氟乙烯颗粒 聚四氟乙烯 玻璃纤维 改性玻纤 合模保压 机械手夹 均匀搅拌 模板使用 模压模具 熔融混合 水泥 复合材料 易清洗 质量份 母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模建筑模板LFT‑D成型方法,将质量比例为30‑50份的改性剂聚四氟乙烯颗粒和20~40份改性PP母料均匀搅拌,得到混合均匀的改性剂聚四氟乙烯与PP的混合料,将混合料通过一阶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塑化,将20质量份的改性玻纤与经一阶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塑化的混合料一起进入二阶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混合后挤出,经二阶双螺杆挤出机挤出的混合料通过机械手夹取放置于模压模具内,合模保压50‑70s,即得制品,本发明采用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作为填料,解决玻璃纤维和改性PP复合材料漏纤问题,在模板表面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模板表面不会粘水泥,极易清洗水泥,模板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模建筑模板LFT-D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玻纤(玻璃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配方比例多为改性PP和玻璃纤维,添加一些助燃剂或者热稳定剂,采用LFT-D工艺模压成型时,玻纤和PP在二阶螺杆处混合,制品存在露纤等表面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采用玻纤增强改性PP复合材料的建筑模板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后期产品的收缩变形变大,导致不同尺寸的模板拼装后的部分拼缝偏大使得施工质量变差,从而减少了建筑模板的使用寿命,模板与水泥贴合,长时间模板外表面的玻璃纤维会漏出,与水泥粘合,造成模板起毛,难以清洗模板,使用模板的次数减少,需要进一步提高模板的表面质量与提高模板的使用次数,防止模板漏纤。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模板起毛漏纤维,易清洗模板,延长模板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脱模建筑模板LFT-D成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脱模建筑模板LFT-D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质量比例为30-50份的改性剂聚四氟乙烯颗粒和20~40份改性PP母料均匀搅拌,得到混合均匀的改性剂聚四氟乙烯与PP的混合料;
第二步:将混合料通过一阶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塑化,所述一阶双螺杆挤出机的转速为160-210rpm,所述一阶双螺杆挤出机温度为327-400℃,处于最后的机头温度为327-410℃;
第三步: 将20质量份的改性玻纤与经一阶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塑化的混合料一起进入二阶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混合后挤出,所述二阶双螺杆挤出机的转速为120-160rpm/min,二阶双螺杆挤出机加热温度为340-410,且二阶双螺杆挤出机温度为340-420℃;
第四步:经二阶双螺杆挤出机挤出的混合料通过机械手夹取放置于模压模具内,上模温度为20-40℃,下模温度为10-30℃,模压压力为1350-1700MPa,合模保压50-70s,即得制品。
所述第一步中,所述混合料的质量比成分比例为:聚四氟乙烯纤维40-60%,PP母料40-70%,且混合料的质量成分总合为100%。
所述第一步中,所述改性剂聚四氟乙烯纤维与改性PP的搅拌是通过机械搅拌的物理共混方式搅拌40 ~70min。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采用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作为填料,解决玻璃纤维和改性PP复合材料漏纤问题,在模板表面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模板与水泥贴合,模板表面不会粘水泥,极易清洗水泥,模板使用寿命长,本发明结构简单,用途广泛,极易推广,LFT-D一次成型,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1图所示,一种脱模建筑模板LFT-D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质量比例为30-50份的改性剂聚四氟乙烯颗粒和20~40份改性PP母料均匀搅拌,得到混合均匀的改性剂聚四氟乙烯与PP的混合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翎羽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郑州翎羽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509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钢带生产工艺
- 下一篇:PVC发泡共挤ASA玻纤增强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