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收处理废旧锂电池过程中热解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45033.6 | 申请日: | 201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91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昊;郭兆寿;韩永博;徐开;贾志远;张利;尉宏伟;张学龙;袁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中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C22B7/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何薇 |
地址: | 11002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处理 废旧 锂电池 过程 中热解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回收处理废旧锂电池过程中热解的方法。将去壳后废电池芯采用灭火沙和导电碳黑的混合物包裹,包裹后置于密闭容器中并通入二氧化碳或含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或在真空氛围下,而后将密闭容器置于光波炉中调至光波微波组合加热档加热5‑500秒;降温后取出电芯、破碎、筛分,得到电极材料粉末和铜铝箔。本发明的热解采用光波炉的光波微波组合加热方式热解,提高了热解效率,短时间内将粘结剂、隔膜和电解液中的有机物热解破坏,实现电极材料与铜铝箔的分离,同时解决了锂电池集流体在微波场的尖端放电问题,提高热解过程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回收处理废旧锂电池过程中热解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能的绿色电池,自20世纪末实现商业化以来,以其具有能量密度大、质量轻、寿命长且无记忆性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助力车、高尔夫球车、航模玩具、矿灯等动力电池领域、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领域以及电动汽车中。未来该材料在移动通讯基站、储能设备等领域也具有发展空间。
锂离子电池中含有的LiPF6、LiBF4、LiClO4等电解质和EC、EMC、DMC等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体有较大危害,被国家定为危险废物。另一方面,由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多为过渡金属氧化物,如LiFePO4、LiCoO2、Li[Ni1-x-yCoxMny]O2等,其中含有贵重和稀缺金属比如钴、镍、锂等;还有锂离子电池极片集流体如铜、铝箔材料资源等。因此,对废旧锂离子电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及对其中的金属进行资源化回收再利用意义重大。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产量和报废量都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研究废旧锂离子电池再资源化的专利和报到也较多,主要有湿法回收和干法回收,其中湿法回收是目前主要的回收方法。在湿法回收技术中,主要通过破碎分选、高温焙烧、酸浸除杂、沉前驱体、回收硫酸盐和碳酸锂等工序对锂电池中的活性部分进行回收。其中热解步骤主要采用高温炉、回转炉等传统加热方式进行,普遍存在加热时间长、加热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降低了锂电回收的工作效率。
为提高热解效率,近年来研究人员在电池热解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工作,专利CN103247837A公布了一种微波热解处理废旧锂电池的方法,但由于破碎的锂电池集流体铜铝箔在微波场内会产生尖端放电现象,微波热解过程安全风险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处理废旧锂电池过程中热解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
将去壳后废电池芯采用灭火沙和导电碳黑的混合物包裹,包裹后置于密闭容器中并通入二氧化碳或含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下,而后将密闭容器置于光波炉中调至光波微波组合加热档加热5-500秒;降温后取出电芯、破碎、筛分,得到电极材料粉末和铜铝箔。其中,密闭容器为真空且欠氧(欠氧为无氧条件)氛围下。
所述光波微波组合加热后降温将电池芯包裹的混合物取出,取出电芯,而后粉碎、筛分。
所述去壳后废电池芯均分切段,待用。
所述灭火沙和导电碳黑的混合物中,导电炭黑的加入量为灭火沙质量的0.1-5.0wt%。
所述包裹灭火沙和导电碳黑混合物的电芯放置于密闭的热解器中,密闭热解器内通入二氧化碳或含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氛围,而后将热解器置于光波炉中,将光波炉中的接地引线与热解器皿连接。
所述光波微波组合加热为采用光波微波一体炉来实现组合加热方式。所述组合加热方式采用光波微波一体炉的光波微波组合档实现本发明;同时光波微波一体炉功率大加热时间短,功率小加热时间长,直至将电芯中有机物热解完全。
所述热解产生尾气冷凝吸收;热解后电芯破碎后筛分获得灭火沙和导电炭黑回收再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中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中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450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