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甘蔗渣的甘蔗汁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632522.8 申请日: 2018-12-29
公开(公告)号: CN109717334A 公开(公告)日: 2019-05-07
发明(设计)人: 何洁;韦宇宁;覃国新;王海军;陈泳锨;黄芳;闫飞燕;莫磊兴;王天顺;莫仁甫;劳水兵;杨玉霞;周其峰;罗丽红;蒋翠文 申请(专利权)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A23L2/04 分类号: A23L2/04;A23L2/52
代理公司: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代理人: 韦玲双
地址: 530007 广西壮族***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甘蔗渣 甘蔗汁 制备 甘蔗原汁 冷冻粉碎机 柠檬酸 二氧化硅 冷冻粉碎 酶激活剂 室内常温 低温酶 甘露醇 环糊精 搅碎机 耗能 搅碎 洗净 削皮 生产工艺 沉淀 甘蔗 过滤 蒸发 调配 恢复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甘蔗渣的甘蔗汁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甘蔗洗净后削皮,置于搅碎机中搅碎后过滤得到甘蔗渣和甘蔗原汁,向甘蔗渣中添加柠檬酸至甘蔗渣的pH值为5.0~5.5,于60~70℃下静置4~5h,再将所述甘蔗渣常温蒸发至甘蔗渣的水分百分含量为15~17%时,向甘蔗渣中添加β‑环糊精、甘露醇、二氧化硅置于冷冻粉碎机中冷冻粉碎后,添加低温酶和酶激活剂后室内常温放置至甘蔗渣恢复至室温后静置5~10h,与所述甘蔗原汁混合后调配得到所述甘蔗汁。本方法制备得到的甘蔗汁口感好,无沉淀,生产工艺耗能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甘蔗渣的甘蔗汁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甘蔗汁制备工艺主要是先将甘蔗榨汁后取出甘蔗渣,再进行后续的过滤、调配、灭菌等加工工艺。而甘蔗渣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目前主要将甘蔗渣利用制成酒精、有机肥、饲料、木糖醇、微晶纤维素、人造板材、复合材料、吸附材料、聚氨酯材料等,而目前尚未有未经榨汁,直接将甘蔗搅碎、酶解制成甘蔗汁的技术。

现有的甘蔗纤维酶解技术主要为:1、化学处理方法,采用无机酸、碱、有机溶剂等方法,使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吸涨破坏其结晶性,使其溶解并降解;2、物理法,其主要采用球磨、压缩球磨、爆破粉碎、冷冻粉碎、声波、电子射线等物理方法,是纤维素软化,提高酶解率;3、生物法,其主要利用白腐病真菌、褐腐病真菌、软腐病真菌和某些细菌降解纤维素。而针对甘蔗汁的免榨去除甘蔗渣工艺中,必然需要将甘蔗渣酶解成人可食用的物质,但是化学处理方法看,由于采用的化学试剂人类不能食用,故甘蔗食品级加工产品不适宜采用化学试剂处理,而采用微生物酶解,由于大多数微生物在发酵酶解过程中,对甘蔗汁的口感、风味造成影响,甚至是产生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研发绿色安全的免榨汁的甘蔗汁的加工工艺尤为必要。现有的纤维素酶酶解效果差,同时配合其他物理工艺时,耗能大,比如采用冷冻粉碎技术处理甘蔗渣时,由于甘蔗渣中含有的糖分较高,甘蔗渣玻璃化温度低,冷冻破碎时需降低至很低的温度,耗能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甘蔗渣采化学处理方法无法直接食用,而采用现有的纤维素酶又无法将甘蔗渣酶解成直接食用状态,采用酶解技术与物理技术配合处理时,耗能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含有甘蔗渣的甘蔗汁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有甘蔗渣的甘蔗汁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甘蔗洗净后削皮,置于搅碎机中搅碎后过滤得到甘蔗渣和甘蔗原汁,向甘蔗渣中添加柠檬酸至甘蔗渣的pH值为5.0~5.5,于60~70℃下静置4~5h,再将所述甘蔗渣常温蒸发至甘蔗渣的水分百分含量为15~17%时,向甘蔗渣中添加β-环糊精、甘露醇、二氧化硅置于冷冻粉碎机中冷冻粉碎后,添加低温酶和酶激活剂后室内常温放置至甘蔗渣恢复至室温后静置5~10h,与所述甘蔗原汁混合后调配得到所述甘蔗汁。

其中,所述低温酶由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将纤维弧菌、交替假单胞菌、白腐菌置于含有葡萄糖、蛋白胨pH值为6.0的培养基中,于15℃下培养24~36h,将培养基置于离心机中以转速为180r/min离心分离得到粗酶液;将所述粗酶液采用0.2~0.5μm的微滤膜过滤后经离心喷雾干燥得到所述低温酶。

其中,所述β-环糊精的添加量为甘蔗渣总质量的0.1~1%,所述甘露醇的添加量0.1~1%,所述二氧化硅的添加量0.01~0.1%。

其中,所述纤维弧菌、交替假单胞菌、白腐菌的有效活菌数数量比为10:1~5:1~3。

其中,所述的低温酶总酶活力不低于24280U/g;所述低温酶中,纤维素酶活不低于8590U/g,所述低温酶中,半纤维素酶活不低于4285U/g,所述低温酶中,木质素酶活不低于3850U/g。

其中,所述酶激活剂由质量之比为5:3:1的氯化钠、、磷酸氢钙、半胱氨酸。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25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