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乳液聚合法制备海藻酸钠微球吸附剂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616685.7 | 申请日: | 2018-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1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 发明(设计)人: | 高翔鹏;辛藜莉;何晓春;高志芳;雷鹰;李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0/28 | 分类号: | B01J20/28;B01J20/24;B01J20/30;B01D15/08;C02F1/28;C02F10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 |
| 地址: | 24300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球 海藻酸钠 吸附剂 制备 种乳液 聚合 固定床吸附柱 海藻酸钠溶液 金属离子吸附 表面活性剂 碳酸钙 尺寸均一 充分混合 高速搅拌 工业应用 化学改性 搅拌条件 粒度分布 酸性条件 选择吸附 药剂用量 中性条件 贵金属 冰醋酸 钙离子 能力强 石蜡油 装填 重金属 粒径 乳液 释放 应用 成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液聚合法制备海藻酸钠微球吸附剂的方法,属于金属离子吸附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将化学改性的海藻酸钠溶液和碳酸钙、石蜡油和Span 85表面活性剂充分混合形成乳液,然后加入冰醋酸释放钙离子,在高速搅拌条件下生成海藻酸钠微球。通过调整药剂用量和搅拌条件,可以制得不同粒径,且粒度分布窄的海藻酸钠微球。与传统海藻酸钠为原料的吸附剂相比,此方法制得的微球吸附剂有着尺寸均一、机械强度高、选择吸附能力强的特点。本发明制备的微球吸附剂在酸性条件下对贵金属有较好的选择性,在酸性到中性条件下对重金属都有较好的选择性,并且可以在固定床吸附柱中成功装填应用,因而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离子吸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海藻酸钠为原料的多孔吸附剂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以海藻酸钠为原料的吸附剂是生物质吸附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常见的海藻酸钠为原料吸附剂多为粉末状或者水凝胶状。其中粉末状吸附剂由于其颗粒太细,在实际运用在吸附柱时会造成压降过大,导致堵塞。水凝胶状吸附剂一般由滴入法,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入氯化钙的溶液中制得,其直径一般在1mm以上,装填在吸附柱时由于尺寸稍大从而导致短路,而且由于大尺寸导致的比表面积较小,吸附量也相对较低。此时微球状吸附剂可以兼顾形状和性能,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然而海藻酸钠微球制备较为困难,主要原因是氯化钙溶液可以溶于水相,在乳液聚合法中难以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以海藻酸钠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微球状金属离子吸附剂的方法,以期克服海藻酸钠吸附剂结构上的局限性,为海藻酸钠吸附剂的工业应用提供可能性。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发明使用碳酸钙粉末作为提供钙离子的药剂,通过在乳液中加入冰醋酸,从而释放碳酸钙粉末中的钙离子,高速搅拌下和海藻酸钠交联形成微球。通过调整药剂用量和搅拌条件,可以制得不同粒径,且粒度分布窄的海藻酸钠微球。
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将10mL二硫化碳和250mL质量浓度为14%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再加入5-10g海藻酸钠,保持在30℃的条件下搅拌24小时。
(2)将所得溶液和6g碳酸钙粉末混合,用电动搅拌器在400-800rpm转速下搅拌15min。然后加入100mL石蜡油和2-5mL Span 85乳化剂,继续搅拌20min。
(3)向所制得的乳液中加入10-15mL冰醋酸,保持转速搅拌30min。最后加入200mL的去离子水,静置。将所得微球状固体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冲洗,可得海藻酸钠为原料的微球吸附剂。
作为一种优化,所述步骤(1)中:海藻酸钠的加入量是5g;所述步骤(2)中:碳酸钙粉末的使用量是6g,Span 85乳化剂的加入量是2mL;所述步骤(3)中:冰醋酸的加入量是10mL。
上述反应中的所有药剂均为分析纯试剂。
本发明以海藻酸钠为主要原料制备微球状吸附剂,其关键技术是通过冰醋酸和碳酸钙粉末释放出乳液中的钙离子,作为固化制球的交联剂,通过高速搅拌控制产生微球的尺寸。该方法的特点是产生微球尺寸的可控性,而且不需要复杂的装置就可以进行制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与传统海藻酸钠为原料的吸附剂相比,此方法制得的微球吸附剂有着尺寸均一、机械强度高、选择吸附能力强的特点。
2、本发明所得微球状吸附剂尺寸较小(约为200-300μm),对于金属离子吸附速率快,吸附量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166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