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扫描电镜下的超高温断裂原位观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10833.4 | 申请日: | 2018-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1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江鹏;王铁军;李定骏;杨镠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2251 | 分类号: | G01N23/2251;G01N3/18;G01N3/02;G01N3/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外壳 加载模块 微型电机 传动装置基座 被测试样 传动模块 高温模块 加载系统 微型机械 超高温 传动装置 高温环境 扫描电镜 原位观测 断裂 微型电机带动 微型力传感器 高精度激光 位移传感器 加热装置 短距 拉伸 加热 | ||
1.一种扫描电镜下的超高温断裂原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机械加载系统(1)和高温环境模块(2);其中,
微型机械加载系统(1)包括微型电机及传动装置基座(1-1),高温模块及传动模块基座(1-10),微型力传感器和短距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器,以及设置在微型电机及传动装置基座(1-1)上的微型电机(1-2)和传动装置,高温模块及传动模块基座(1-10)与微型电机及传动装置基座(1-1)在同一平面上安装在一起;
高温环境模块(2)包括设置在高温模块及传动模块基座(1-10)上的高温加载模块隔热外壳(2-1),高温加载模块隔热外壳(2-1)内用于设置被测试样,且高温加载模块隔热外壳(2-1)内还设置有用于对被测试样进行超高温加热的加热装置;使用状态时,微型机械加载系统(1)中的传动装置与被测试样相连,并通过微型电机(1-2)带动传动装置用于对高温加载模块隔热外壳(2-1)中的被测试样进行拉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扫描电镜下的超高温断裂原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装置包括与微型电机(1-2)的输出轴相连的第一齿轮(1-3),设置在微型电机及传动装置基座(1-1)上且与微型电机(1-2)的输出轴平行设置的传动丝杠(1-5),传动丝杠(1-5)的一个端头设置有与第一齿轮(1-3)外啮合的第二齿轮(1-12);
高温模块及传动模块基座(1-10)的一端通过固定压头夹持端(1-7)与微型电机及传动装置基座(1-1)安装在一起,另一端开设有移动压头运动导向槽(1-11),移动压头运动导向槽(1-11)内设置有能够沿其移动的移动压头夹持端(1-8),高温加载模块隔热外壳(2-1)位于固定压头夹持端(1-7)与移动压头夹持端(1-8)之间;
传动装置还包括拉伸丝杠,拉伸丝杠在垂直于传动丝杠(1-5)的方向设置,且拉伸丝杠的一端设置有传动齿轮,传动齿轮与传动丝杠(1-5)外啮合,拉伸丝杠的一端穿过固定压头夹持端(1-7)与移动压头夹持端(1-8)之间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扫描电镜下的超高温断裂原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装置中包括两个传动齿轮和两个拉伸丝杠,两个拉伸丝杠为平行设置的第一传动丝杠(1-6)和第二拉伸丝杠(1-15),第一传动丝杠(1-6)的一端和第二拉伸丝杠(1-15)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传动齿轮(1-13)和第二传动齿轮(1-14)与传动丝杠(1-5)外啮合,两个拉伸丝杠的另一端均固定压头夹持端(1-7)与移动压头夹持端(1-8)之间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扫描电镜下的超高温断裂原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装置中还包括两个高温陶瓷加载轴(1-9),两个高温陶瓷加载轴(1-9)穿过高温加载模块隔热外壳(2-1)分别与固定压头夹持端(1-7)和移动压头夹持端(1-8)固定连接,两个高温陶瓷加载轴(1-9)之间用于固定被测试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扫描电镜下的超高温断裂原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微型电机及传动装置基座(1-1)上,用于支撑微型电机(1-2)的输出轴以及传动丝杠(1-5)两端的固定轴承(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扫描电镜下的超高温断裂原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高温环境模块(2)中的加热装置为多个平行设置的卤素加热灯管(2-2),多个卤素加热灯管(2-2)的轴向上包裹有椭球形凹面反射镜(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扫描电镜下的超高温断裂原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卤素加热灯管(2-2)均通过金属支架(2-9)固定在高温加载模块隔热外壳(2-1)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扫描电镜下的超高温断裂原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高温加载模块隔热外壳(2-1)的外侧还布置有循环水冷导管(2-6),且循环水冷导管(2-6)与外置循环冷水机(2-7)组成水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1083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