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08829.4 | 申请日: | 2018-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1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邢秀琴;高春强;祝锡晶;王建青;崔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6B1/06 | 分类号: | B06B1/06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曹一杰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应 频率 漂移 宽频 功率 超声 换能器 | ||
1.一种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共轴压紧排列的后盖板(1)、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中间圆柱(3)、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和前盖板(5);还包括依次穿过后盖板(1)、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中间圆柱(3)、第二组压电
陶瓷晶堆(4)的中心并拧入前盖板(5)内部进而将上述部件连接起来的双头螺柱(6);双头螺柱(6)位于后盖板(1)外的部分旋配有螺母(7);双头螺柱(6)与后盖板(1)、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中间圆柱(3)、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之间绝缘连接;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包括轴线与双头螺柱(6)轴线重合且相互间隔一定平行排列的两个圆环状的铜电极(10),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的两个铜电极作为第一组铜电极,两个第一组铜电极之间叠压压电陶瓷(9);第一组铜电极中靠近后盖板(1)的铜电极作为负极,靠近中间圆柱(3)的铜电极作为正极;作为正极的铜电极与中间圆柱(3)之间也叠压压电陶瓷(9);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包括轴线与双头螺柱(6)轴线重合且相互间隔一定平行排列的两个圆环状的铜电极(10)以及叠压在两个铜电极(10)中间的压电陶瓷(9);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的两个铜电极作为第二组铜电极,第二组铜电极中靠近中间圆柱(3)的铜电极(10)作为负极,靠近前盖板(5)的铜电极作为正极,作为正极的铜电极与前盖板(5)之间叠压有压电陶瓷(9);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的负极与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的负极相连接;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的正负极输入一定频率的电压,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的正负极输入的电压频率与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输入电压频率不同但相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器后端由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和后盖板(1)及部分中间圆柱段组成四分之一波长的换能器,并且作为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组成的换能器的后盖板;换能器前端由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和前盖板(5)及部分中间圆柱段也组成为四分之一波长换能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和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中的压电陶瓷(9)和铜电极(10)在组装入换能器前经过真空冷焊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螺柱(6)采用预应力双头螺柱。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螺柱(6)采用预应力双头螺柱。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两压电陶瓷晶堆中压电陶瓷片个数是相同的。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的正负极与产生超声电源的低频输出连线相连,输入电压频率为19.8KHz,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正负极与产生超声电源的稍高频输出连线相连,输入电压频率为20KHz;所述超声电源为同一个装置且此装置输出两种频率。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的正负极与产生超声电源的低频输出连线相连,输入电压频率为19.8KHz,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正负极与产生超声电源的稍高频输出连线相连,输入电压频率为20KHz;所述超声电源为同一个装置且此装置输出两种频率。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双头螺柱(6)位于后盖板(1)、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中间圆柱(3)、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内部的部分套设有绝缘套(8)。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应频率漂移的微宽频功率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后盖板(1)、第一组压电陶瓷晶堆(2)、中间圆柱(3)、第二组压电陶瓷晶堆(4)和前盖板(5)外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882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频控制振动激励装置
- 下一篇:一种压电水听器阵列的布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