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正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07171.5 | 申请日: | 2018-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84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扬;李根;梅骜;唐道平;李进;王群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62;H01M4/131;H01M4/136;H01M10/0525;H01M10/058;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正极 锂离子电池 | ||
为克服现有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存在能量密度和电子导电性无法兼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包括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正极活性物质96.5~98份,单壁碳纳米管0.02~0.2份,导电炭黑0.98~1.3份和正极粘结剂1~2份。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包括上述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极片能够在保证正极极片具有较低的电阻的情况下大幅降低导电剂的用量,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正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工作。作为一种高效的能量存储装置,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
随着终端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电压、寿命等各项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更高续航里程的要求,人们提出了多种技术方案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选用容量高的正极材料是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层状三元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已逐渐替代磷酸铁锂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乘用车领域。但是,随着材料克容量的提高,同时会带来热稳定性变差、循环性变差等弊端。与此同时,对于正极极片的设计和配方优化,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占比,也是一种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手段。
通常,正极极片由集流体、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组成。其中,常用的导电剂为导电炭黑、导电石墨等。导电炭黑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导电剂,其价格低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但存在添加量多的缺点。导电石墨常与导电炭黑混配使用,具有较好的压缩性和分散性,但其导电性较差。
现有另一种导电剂为碳纳米管,碳纳米管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约0.34nm,直径一般为2~20nm。碳纳米管上碳原子的P电子形成大范围的离域π键,由于共轭效应显著,碳纳米管具有一些特殊的电学性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中空的结构更有利于电解液在极片中的渗透能力,拉伸强度可以到达100~150Gpa。目前,市面上常用的碳纳米管为多壁碳纳米管,其层数在10-15层之间。多壁碳纳米管可以1:10的用量比例取代传统的导电炭黑,应用在电池浆料中,制备成锂离子电池。
以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剂的正极极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导电剂的添加量,实现正极活性物质比例的提高,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其改善效果有限,正极活性物质的占比通常在96.5%以下,不能满足锂离子电池对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等性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存在能量密度和电子导电性无法兼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包括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
正极活性物质96.5~98份,单壁碳纳米管0.02~0.2份,导电炭黑0.98~1.3份和正极粘结剂1~2份。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极片中,单壁碳纳米管和导电炭黑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两者联用作为导电剂能够提高锂电池中电子的迁移速率,降低电池极化;也能提高极片加工性,促进电解液对极片的浸润,同时还可以增强颗粒之间的粘结性,从而减少正极粘结剂的使用。尤其是,加入了0.02~0.2份的单壁碳纳米管和0.98~1.3份的导电炭黑作为导电剂,能够在保证正极极片具有较低的电阻的情况下大幅降低导电剂的用量,从而提高了正极活性物质的占比,使得正极活性物质最高可达98%,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可选的,所述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3nm,长度≥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71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套晶闸管脉冲电源同步数字触发系统
- 下一篇:头戴式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