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可信格式数据的文件内容细粒度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06448.2 | 申请日: | 2018-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1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颜亮;文刚;刘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21/60 | 分类号: | G06F21/6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夏琴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可信 格式 数据 文件 内容 细粒度 保护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文件保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可信格式数据的文件内容细粒度保护方法。包括:将加密过后的文档内容转化为可信数据格式,可信数据格式封装后整体嵌入到OpenXML文档结构中,同时替换原文的内容为无意义的内容;对可信数据格式的加密内容设置访问权限,用户根据自身权限对可信数据格式的加密内容进行访问。本发明数据文件发送方可以手动或者根据行业规范自动设置共享文档各部分内容的阅读权限;数据文件接收方可根据自己的权限,并在权限系统的配合下完成文档里面加密密钥的恢复,进行解密,无法查看自身权限不匹配的加密内容;数据文件发送方对共享文档权限控制设置,保证了信息的有效共享,同时限制了敏感内容的扩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文件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可信格式数据的文件内容细粒度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对文件的保护方案都是通过对文件整体加密的方式进行,接收方在不知道解密的密钥情况下,无法获取到文件的任何信息;知道密钥的情况下则获取到文件的全部信息。现有的文件加密方案对文件的保护级别操作简单,无法针对文件内容实现分级、分类的保护,不利于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可信格式数据的文件内容细粒度保护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可信格式数据的文件内容细粒度保护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将加密过后的文档内容转化为可信数据格式,可信数据格式封装后整体嵌入到OpenXML文档结构中,同时替换原文的内容为无意义的内容;
对可信数据格式的加密内容设置访问权限,用户根据自身权限对可信数据格式的加密内容进行访问。
进一步的,所述可信数据格式的产生方法为:
步骤1,用户登录,程序验证用户身份及获取到用户的签名私钥;
步骤2,用户编辑 Office 文档,并选中需要保护的段落或文本,产生对称密钥;
步骤3,根据步骤2产生的对称密钥,对选定的文本使用对称算法加密,加密后的密文存储在可信数据节点的载荷中;
步骤4,将Office文档中的原数据替换为无意义的提示信息;
步骤5,根据密钥的访问方式,将权限信息存储在断言中;
步骤6,使用当前用户的私钥对可信数据签名。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
如选定段落或文本以密码方式保护,用户输入保护密码;对密码计算摘要,摘要值用作对称密码的密钥,对数据加密。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
如选定段落或文本根据用户权限保护,随机产生对称算法密钥,密钥根据有解密权限用户的加密公钥加密,并将密钥密文添加到可信数据节点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
如选定段落或文本使用远程密钥保护,调用远程密钥的密钥产生接口,并获取到密钥访问地址,添加到可信数据节点中。
进一步的,可信数据格式的加密内容的访问过程为:
(A)访问用户登录,验证用户身份及获取到用户的签名私钥;
(B)打开含有可信数据格式的文档,验证可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信性;
(C)选中需要解密查看的文本内容,验证该段文本的加密方式,访问用户根据相应的加密方式进行解密。
进一步的,所述(A)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64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