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塑料具有良好粘接性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00950.2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23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曾军;胡新嵩;吴锦龙;陈浩英;何宗业;袁春;王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高士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71/00 | 分类号: | C09J171/00;C09J11/04;C09J11/06;C09J1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刘杉;李海恬 |
地址: | 51045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 具有 良好 粘接性 硅烷 改性 密封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塑料具有良好粘接性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涉及建筑和工业用密封胶领域。该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硅烷改性聚醚树脂20‑40份、增塑剂10‑20份、填料30‑60份、触变剂1‑2份、粘接促进剂1‑3份、偶联剂0.5‑1.5份、催化剂0.05‑0.5份。本发明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对塑料基材具有良好的粘接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和工业用密封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塑料具有良好粘接性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具有两种不同性质官能团的物质,它们分子中的一部分官能团可与有机物反应,另一部分官能团可与无机物反应,形成牢固的粘合,被广泛应用于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无机填料、涂料、胶黏剂、密封胶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分子材料进入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如PC、PP、PET、ABS及PE等塑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塑料的表面能都比较低,普通的硅烷偶联剂不能在其表面吸附、扩散和浸润,从而不能起到桥梁作用,无法促进密封胶和基材的粘接。目前针对低表面能材料的粘接,大都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基材的化学处理,包括火焰处理、电晕处理、等离子处理、臭氧或氧化性酸氧化处理;另一种是对基材进行底涂预处理。虽然这些方法行之有效,但操作过程复杂,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硅烷偶联密封胶对塑料的粘接性能不好的问题,提供一种对塑料具有良好粘接性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该密封胶中含有以下粘接促进剂。
一种用于制备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粘接促进剂,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硼酸按摩尔比10:1~1.1混合均匀,再加入无机酸,控制反应液pH≤3,升温至105-115℃,进行回流,回流3-3.5h,反应过程中,每间隔0.8-1.2h,进行搅拌3-5min,转速控制在20-30rpm,反应完成即得。
上述粘接促进剂,用于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制备,通过引进了硼酸基团,调整了材料的极性,降低了表面能,改善了有机材料表面的润湿性,从而使其能在低表面能的基材上吸附、扩散、浸润,从而形成化学粘接,能够增加其对塑料的粘接性能;且其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成本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无机酸为盐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回流反应完成后,冷却降温至20-30℃,加入氧化镁进行中和以及除水,混合均匀,直至pH在6-7之间,然后进行过滤,即得精制的粘接促进剂。氧化镁加入前在150℃下干燥2小时。
上述粘接促进剂在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以上述粘接促进剂为制备原料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硅烷改性聚醚树脂20-40份、增塑剂10-20份、填料30-60份、触变剂1-2份、粘接促进剂1-3份、偶联剂0.5-1.5份、催化剂0.05-0.5份。
上述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以上述自制的粘接促进剂为制备原料,制备得到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对ABS、PC、PMMA、PET、PP、PE等一些常用的塑料都具有良好的粘接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硅烷改性聚醚树脂选自:STP-E10、STP-E15、STP-E30、STP-E35的至少一种;其端基是可水解的三甲氧基或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改性聚醚树脂的结构式如下:
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塑剂选自: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基酯、聚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填料选自:碳酸钙、硅微粉、高岭土、二氧化硅、钛白粉、炭黑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高士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高士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09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