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群智感知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5567.2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17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梁丹薇;安健;程锦东;杨和;汪振星;桂小林;廖东;桂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11 | 分类号: | G06F17/11;G06Q10/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高博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感知 数据 质量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群智感知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任务发布节点通过服务器发布任务,服务器根据可信度对完成任务的工作者进行选择并推送任务信息,工作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接受任务;将感知数据提交至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综合感知数据与各提交感知数据的工作者的可信度确定数据支持度,对各感知数据进行质量评级;服务器进行任务难度、历史服务衰减因子、风险因子计算,对完成该任务的工作者的可信度进行更新;最后服务器将结果数据提交给任务发布者,并根据各工作者提交的感知数据的质量等级进行报酬的分配。本发明评估方法综合分析后得到的结果数据降低了低质量数据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提高了任务发布者最终获得的任务结果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群智感知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的大范围普及,其上嵌入的各种传感器为群智感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相较于传统的固定传感器网络,群智感知有着低成本、大范围、及时便利等的优势。然而,由于携带终端的人群的复杂性,群智感知所得到的数据的质量往往是不可控的。一般而言,导致感知数据质量低下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方面:首先,由于不同移动终端上传感器良莠不齐,可能导致获得的感知数据不能满足任务的要求;其次,为了以最小代价获取报酬,存在少数恶意的工作者提交虚假数据的现象,这些数据也会影响到最终任务发布者获得的最终的结果数据的质量。为了解决群智感知中的数据质量问题,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使得服务器可以根据工作者提交的感知数据的质量情况对发布者提供的报酬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数据质量,使投机取巧者无利可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群智感知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提高了工作者的积极性,避免投机取巧的现象出现,并可以在下一次的任务中以可信度为参考对工作者进行选择。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群智感知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任务发布节点通过服务器发布任务,服务器根据可信度对完成任务的工作者进行选择并推送任务信息,工作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接受任务;在工作者节点接受并完成任务后,工作者将感知数据提交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数据;然后根据综合感知数据与各提交感知数据的工作者的可信度,确定各感知数据的数据支持度,计算结果数据并对各感知数据进行质量评级;服务器通过所取的数据,进行任务难度、历史服务衰减因子、风险因子计算,综合该任务的各数据的支持度对完成该任务的工作者的可信度进行更新;最后服务器将结果数据提交给任务发布者,并根据各工作者提交的感知数据的质量等级进行报酬的分配。
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S1、服务器根据任务类型为k的任务t中提交感知数据d的工作者节点w对类型任务k的可信度Rw,k进行计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任务的感知数据d的数据支持度Ct,d;
S2、根据计算获得的数据支持度Ct,d计算任务t的结果数据RDt;
S3、使用节点提交的感知数据与真值RDt之间的偏差值,对感知数据的质量进行分级,得出各工作者对任务t完成情况的质量等级Lw,t;
S4、使用Distt表示任务t中感知数据的分布情况,确定任务的难易程度Difft,Distt越大,获得的感知数据的分布越分散,获取任务结果数据的难度越大;
S5、计算历史服务记录的时间衰减因子ρt;
S6、根据工作者节点的任务花费确定工作者节点的风险因子Ω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55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