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金属平衡的数据协调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3090.4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6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杜恒煜;宋逍翰;牛辉;牛彩云;韩中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大连智慧海洋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6C20/70 | 分类号: | G16C20/70;G06N3/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252327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金属 平衡 数据 协调 处理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用于金属平衡的数据协调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金属平衡表中的金属平衡数据;
对所述金属平衡数据进行显著误差分析,剔除具有显著误差的金属平衡数据;
基于剔除了显著误差的金属平衡数据建立数据协调模型;
计算数据协调模型的全局最优解,并获取所述全局最优解对应的金属平衡数据的协调值;
所述对所述金属平衡数据进行显著误差分析,剔除具有显著误差的金属平衡数据,包括:
采用整体检测法和试凑法对所述金属平衡数据中的重量进行分析,剔除具有显著误差的重量的测量值;
根据品位的第一预测值对所述金属平衡数据中品位的测量值进行分析,剔除所述金属平衡数据中具有显著误差的品位的测量值;所述第一预测值是通过历史品位的测量值计算得到的;
根据品位的第二预测值对所述金属平衡数据中品位的测量值进行分析,剔除所述金属平衡数据中具有显著误差的品位的测量值;所述第二预测值是依据物料守恒定律和生产工艺确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剔除了显著误差的金属平衡数据建立数据协调模型,包括:
获取金属平衡数据中各物料数据的测量值、金属元素在各物料内品位的测量值、各测量值的标准差;
确定协调目标并统计需要协调的元素的种类数;
基于所述各物料数据的测量值、金属元素在各物料内品位的测量值、各测量值的标准差、需要协调的元素的种类数以及协调目标,构建带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估计的数据协调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数据协调模型的全局最优解,并计算金属平衡数据的协调值,包括:
对数据协调模型进行降维;
初始化种群;所述种群中的每个个体表示所述数据协调模型中预设的第一因子;
依据所述数据协调模型的约束条件构建全局最优解的适应度函数;
对所述数据协调模型进行变异、交叉和选择操作,从而确定当前迭代次数下的最优参数值;
依据当前迭代次数下的最优参数值计算适应度函数值;
判断当前迭代次数的适应度函数值是否小于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
若所述当前迭代次数的适应度函数值小于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则得到全局最优解,获取所述全局最优解对应的金属平衡数据的协调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当前迭代次数下的适应度函数值小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则依据当前迭代次数下的适应度函数值与上一步迭代的适应度函数值的大小,重置连续无收敛值;
计算当前迭代次数下的种群密集度;
在连续无收敛值大于预设的第二阈值,且密集度小于预设的第三阈值的情况下,保留当前迭代次数的全局最优解,并返回执行初始化种群的步骤;
在连续无收敛值小于预设的第二阈值,或者密集度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三阈值的情况下,返回执行对所述数据协调模型进行变异、交叉和选择操作,从而确定当前迭代次数下的最优参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当前迭代次数下的适应度函数值与上一步迭代的适应度函数值的大小,重置连续无收敛值,包括:
判断当前迭代次数下的适应度函数值是否小于上一步迭代的适应度函数值;
若当前迭代次数下的适应度函数值小于上一步迭代的适应度度函数值,则将连续无收敛值置零;
若当前迭代次数下的适应度函数值大于上一步迭代的适应度函数值,则将连续无收敛值加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大连智慧海洋软件有限公司,未经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大连智慧海洋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309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