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曲霉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1691.1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93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鲍文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P7/42;C12P7/46;C12R1/685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沈渊琪 |
地址: | 31002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曲霉 及其 应用 | ||
一种黑曲霉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黑曲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曲霉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酒石酸,一种α-羧酸,又名2,3-二羟基琥珀酸或2,3-二羟基丁二酸。1769年,瑞典化学家Carl Wilhelm Scheele最早在葡萄酒的下脚料粗酒石中发现了L(+)-酒石酸的存在,故名“酒石酸”。L(+)-酒石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故又被称为“天然酒石酸”,特别是罗望子果和葡萄中含量较高,是重要的食品乳化剂、饮料酸味剂、医药拆分剂、石膏缓凝剂、印染防染剂、照相显影剂、金属抛光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化工及建筑业中。微生物转化法是目前L(+)-酒石酸工业化生产的主流方法,即以顺酐为原料,通过水解和环氧化反应变为顺式环氧琥珀酸或其盐,然后利用含有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的微生物,生物催化顺式环氧琥珀酸或其盐生成L(+)-酒石酸或其盐。
目前已报道的产L(+)-酒石酸的菌种有:诺卡氏菌属(Nocardia)、棒杆菌属(Coryncbacterium)、红球菌属(Rhodococcus)、根瘤菌属(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和双头菌(Labrys)。这些已报道的生产L(+)-酒石酸的菌种均为细菌,未见利用真菌生产L(+)-酒石酸的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黑曲霉及其应用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WH-2,该菌株于2018年12月03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号为CGMCC No.16799,建议的分类命名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保藏单位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所述的一种黑曲霉WH-2在制备L(+)-酒石酸或其盐中的应用。
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斜面培养基中培养黑曲霉WH-2,28℃培养3~5天至长出浓密孢子,加入孢子悬浮液,刮取孢子,使孢子充分被洗下,用无菌的三层擦镜纸过滤除去菌丝体;
2)过滤后的上述孢子液按3×106个/mL浓度接种至种子培养基中,28℃振荡培养24~36h,得到黑曲霉菌株种子液;
3)取上述黑曲霉菌株种子液转接至产酶培养基中,28℃振荡培养2~3天,获得相应的黑曲霉细胞和发酵液,然后分别将得到的黑曲霉细胞和发酵液加入到顺式环氧琥珀酸或其盐溶液中,30℃振荡培养,转化3天,得到细胞转化液和发酵液转化液;
4)向两种转化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CaCl2,得到酒石酸钙沉淀,过滤并用蒸馏水冲洗酒石酸钙沉淀,再用硫酸酸解酒石酸钙沉淀,然后过滤后得到的酸解液经过阴阳离子交换精制、浓缩、结晶、烘干后得到L(+)-酒石酸或其盐的成品。
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孢子悬浮液:称取0.2g的Tween80和1.8g的NaCl,再加入200ml蒸馏水,混合均匀,121℃高压灭菌20min,放4℃冰箱备用;所述的斜面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所述的种子培养基为PDB培养基;所述的产酶培养基为PDB无机盐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技学院,未经浙江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16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