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网关的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纳管方法、设备、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1516.2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07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许广彬;左昌铅;谭瑞忠;濮天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华云数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29/08;G06F9/455;H04L12/6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胡拥军;糜婧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网关 虚拟 平台 方法 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基于网关的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纳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操作入口,定义网关模块,转发操作请求,处理操作请求。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与可读存储介质,用于执行基于网关的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纳管方法。本发明通过网关服务的模式,使得对接不同虚拟化平台或云平台的代码能够独立维护,降低了单个模块代码的规模,对接不同平台的网关服务更新彼此不会相互影响,不同的网关能够根据开发人员的技能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开发,弱化了对于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解决了不同虚拟化平台或云平台资源管理操作处理代码之间的耦合问题,使得管理和维护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计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网关的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纳管方法、设备、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异构虚拟化、混合云与多云已经成为企业IT的常态。云管理平台(CMP,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提供了异构的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的纳管能力,以辅助企业驾驭日益复杂的混合IT环境。
在传统的设计中,异构虚拟化平台以及云平台的纳管是借助于类的继承机制实现,即:1)在虚拟资源管理模块的代码中定义一个基类,并定义虚拟资源管理操作相关的抽象方法;2)对应每一种虚拟化平台或云平台,定义一个子类,子类重用上述的抽象方法,描述对应平台下该操作的处理流程;3)实际执行操作时根据虚拟资源的虚拟化类型或平台类型调用相应平台子类的方法。上述纳管方法必须使用一套语言栈,而开发部门负责对接不同平台的开发人员很有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栈,该约束不一定能满足,且不同平台纳管代码的耦合导致管理和维护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基于网关的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纳管方法,解决了现有异构虚拟化平台以及云平台的纳管必须使用一套语言栈,而开发部门负责对接不同平台的开发人员很有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栈,该约束不一定能满足,且不同平台纳管代码的耦合导致管理和维护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基于网关的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纳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操作入口,构建虚拟资源管理模块,接收客户端通过所述虚拟资源管理模块发送的资源管理操作请求;
定义网关模块,定义所述虚拟化平台与所述云平台对应的网关模块;
转发操作请求,将所述资源管理操作请求通过所述网关模块转发至对应的虚拟化平台或云平台;
处理操作请求,将统一资源管理的操作逻辑通过所述虚拟资源管理模块处理,将与所述虚拟化平台或所述云平台特性相关的操作逻辑通过所述网关模块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操作入口步骤中,所述虚拟资源管理模块为客户端的虚拟资源操作提供统一的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定义网关模块步骤中,每一个所述网关模块对应一类虚拟化平台或云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定义网关模块步骤中,所述网关模块独立部署,且以API或SDK的方式与所述虚拟化平台或所述云平台进行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定义网关模块步骤中,所述网关模块为所述虚拟资源管理模块提供统一的接口。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
存储器;以及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成由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基于网关的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纳管方法。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上述基于网关的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纳管方法。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华云数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华云数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15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信设备的故障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LoRa终端节点及其数据传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