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组份UV引发快速固化的丙烯酸酯结构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0525.X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95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加立;王建斌;陈田安;解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德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4/06 | 分类号: | C09J4/06;C09J4/02;C09J11/04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刘志毅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组份 uv 引发 快速 固化 丙烯酸酯 结构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组份UV引发快速固化的丙烯酸酯结构胶,包括如下组分:丙烯酸酯类单体30~60wt%、光敏自催化活性丙烯酸酯树脂10~30wt%、引发剂组合物1~10wt%、引发助剂0.5~5%、补强填料10~30wt%、稳定剂0.05~0.5wt%、气相二氧化硅0.5~3wt%;本发明的丙烯酸酯结构胶具有更宽的工艺性的操作窗口,21G~23G针头(针头内径0.3~0.5mm)同样具有出胶顺畅,胶量稳定的特点,特别适合微小结构件的粘接;经UV光照可引发快速固化定位,并且胶层固化后具有韧性好,对多种金属和塑胶均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可广泛应用电子电器组装行业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酸酯结构胶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单组份UV引发快速固化的丙烯酸酯结构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胶粘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双组份丙烯酸酯结构胶具有韧性好、粘接材料广泛、室温下双组份快速定位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等行业的结构件粘接,尤其在笔记本结构件的组装行业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丙烯酸酯结构胶均采用氧化还原体固化体系,因此必须将引发剂与促进剂分别置于两个组分中,以获得足够长的存储期限。在使用过程中将两个组分通过特定的混胶器实现混合,从而达到快速反应定位的作用。
然而随着电子电器行业向着轻量化、微小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需要粘接的结构件的体积也越来越微小,需要更细的胶线来bonding结构件,对粘接用的结构胶也提出了更高的工艺性要求。
目前传统的双组份丙烯酸酯结构胶仅适用于21G以下的针头(针头内径>0.5mm)点胶。对于21G以上的针头(针头内径<0.5mm)存在出胶量不稳定,混合器内胶水容易固化,从而造成频繁更换针头的问题。另外电子电器行业具有生产节拍快、效率高的特点,所以使用的双组份丙烯酸酯结构胶大都具有快速固化快速定位的特点,而正是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迫使点胶停顿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的排胶,以防止混合器内的胶水发生固化,所以存在胶水极大浪费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传统的双组分丙烯酸酯结构胶不能适用微小结构件的粘结以及点胶停顿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的排胶的现状,提供一种单组份UV引发快速固化的丙烯酸酯结构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单组份UV引发快速固化的丙烯酸酯结构胶,包括如下组分:活性丙烯酸酯类单体30~60wt%、光敏自催化活性丙烯酸酯树脂10~30wt%、引发剂组合物1~10wt%、引发助剂0.5~5%、补强填料10~30wt%、稳定剂0.05~0.5wt%、气相二氧化硅0.5~3wt%;
所述光敏自催化活性丙烯酸酯树脂的结构式如下:
其中,R的结构通式为R1表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R2表示-CH2-CH2-或n为5~15;
所述引发剂组合物由Ⅰ型热敏型引发剂和Ⅱ型光敏型引发剂按照质量比1:(0.85~1.25)组成,所述Ⅰ型热敏型引发剂是指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二异丙苯、偶氮二异丁腈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Ⅱ型光敏型引发剂是指2-异丙基硫杂蒽酮、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1-羟基-环己基一苯基甲酮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所述引发助剂是指四甲基硫脲、十二烷基硫醇、N,N-二甲基对甲苯胺、醛胺缩合物PDHP、三苯基膦、环烷酸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丙烯酸酯结构胶的特点在于:
1)光敏自催化活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分子链两端具有高反应活性的双键,支链中含有叔胺结构的光敏活性单元,在提高胶层韧性的同时,还具有改善表干不良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德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德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05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