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合成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86359.6 | 申请日: | 2018-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23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彦彬;张朋立;宋顺林;刘帅;刘亚飞;李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G53/00 | 分类号: | C01G5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6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釜 浓密 前驱体 锂电正极材料 搅拌电机 浓浆 反应釜顶部 前驱体颗粒 抽液管道 顶部中心 合成装置 进液管道 排液管道 生产效率 抽液口 进液口 排气口 清液量 球形度 原料量 打液 釜盖 浆料 料液 内料 排出 清液 制备 过滤 停留 返回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合成装置和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反应釜和浓密釜;反应釜顶部中心设有搅拌电机,顶部有釜盖,并设有进液管道;浓密釜顶部中心设有搅拌电机,上部设有排气口;打液泵通过抽液口、抽液管道、进液口将反应釜内料液打到浓密釜,料液经过滤装置过滤后,清液随排液管道排出,浓密后的浆料通过排浓浆口、排浓浆管道返回反应釜。基于该装置的制备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的方法,是在不缩短反应液的平均反应停留时间的基础上,增加进入反应釜的原料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进一步改善了前驱体颗粒的球形度,增加前驱体产品密度。另外,本发明够满足不同排清液量的要求,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前驱体合成装置制备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池新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上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产品、电动汽车等产品对新型、高效、环保电池材料的强劲需求,电池新材料市场也将不断扩大。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绿色二次电池具有高电压、高容量、低消耗、无记忆效应、体积小、内阻小、自放电少等特点,发展前景广阔。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部分组成,其中正极材料占有较大比例,其性能直接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且其成本也直接决定电池成本。工业生产中锂电正极材料的主流方法是共沉淀法结合高温固相法,首先是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然后再混锂、煅烧等获得三元材料。前驱体是一种技术难度较高的中间体,在锂电正极材料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且对三元材料的品质有传承性的影响,因此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研究。
前驱体主流的制备方法是共沉淀法,将反应原料加入反应釜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再进行陈化、过滤洗涤、烘干等得到前驱体产品。采用这种方法制备过程中,为了得到球形度较好、颗粒致密的前驱体产品,往往会采用小的进液流量,延长反应液在反应釜中的平均停留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前驱体的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合成装置及方法。本发明是一种连续式前驱体制备方法,设有一台浓密釜,并将反应釜和浓密釜相连,通过打液泵将反应釜内浆料打入浓密釜,浆料在浓密釜经过滤装置过滤并排走掉部分清液,剩余浓浆返回反应釜,因此可以在不缩短反应液在反应釜平均停留时间的基础上,增加进入反应釜的原料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经浓密釜返回反应釜的浆料前驱体颗粒含量增加,相互间碰撞、摩擦加剧,进一步改善前驱体颗粒的球形度,增加前驱体产品密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合成装置,包括反应釜(1)和浓密釜(2);
所述反应釜(1)顶部中心设有搅拌电机(101),通过釜内搅拌轴(109)与搅拌桨(110)连接,顶部有釜盖(105),并设有进液管道(102、103、104);浓密釜(2)顶部中心设有搅拌电机(201),通过搅拌轴(216)与搅拌桨(217)连接,上部设有排气口(203);打液泵(114)通过抽液口(112)、抽液管道(113)、进液口(218)将反应釜(1)内料液打到浓密釜(2),料液经过滤装置(208)过滤后,清液随排液管道(213)排出,浓密后的浆料通过排浓浆口(220)、排浓浆管道(206)返回反应釜内。
进一步,所述进液管道包括氨溶液进液管道(102)、碱溶液进液管道(103)、混合盐溶液进液管道(104)。
进一步,所述反应釜(1)外侧设有夹套(106),通过夹套内导热介质来控制反应釜的温度。
进一步,所述反应釜(1)设有溢流口(107),反应完的浆料通过溢流口(107)进入下一道工序。
进一步,所述反应釜(1)外壁设有保温层(108),减少反应过程散热量,有利于反应温度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63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