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585603.7 申请日: 2018-12-25
公开(公告)号: CN110036832A 公开(公告)日: 2019-07-23
发明(设计)人: 郭小伟;杜岩功;戴黎聪;李茜;林丽;李以康;钱大文;樊博;曹广民;张振华;张玉香;柯浔;舒铠;朋措吉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G22/00 分类号: A01G22/00;A01C21/00
代理公司: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代理人: 张巨箭
地址: 810008 青*** 国省代码: 青海;6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恢复 基质 播种 生态环境治理 植被恢复技术 高海拔地区 植被 管理过程 植被环境 追肥 基肥 建群 建植 成活率 地貌 牧草 改良 草地 生长 高原 成熟 培育 恢复 保证 管理
【说明书】:

发明涉及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基质地貌的整理、基质的改良、植被建植及管理。本发明方法的优点为:播种品种适宜于高海拔地区、与周边植被环境相近,培育成熟率高;播种方法简单,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达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目的,进而提供一种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的方法;恢复初期的基肥和管理过程中的追肥保证了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中植被的成活率及良好的生长活力;高原牧草的混播,利于稳定建群,提供了多种需求的草地建制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矿采遗弃地是指为采矿活动所破坏的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剥离的表土、开采的废石及低品位矿石堆积形成的废石堆废弃地;二是随着矿物开采形成的大量的采空区域及塌陷区,即开采坑废弃地;三是利用各种分选方法分选出精矿物后的剩余物排放形成的尾矿废弃地。

伴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矿业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表景观的破坏、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到对环境的污染和动植物生境的影响等。矿业废弃地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有:(1)地表景观的改变:尽管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类采矿方式对土地的破坏途径、程度和方式不同,但都不可避免的造成地表景观的改变。(2)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露天采矿所占用土地面积大约相当于采矿场面积的5倍以上。(3)产生环境污染:矿业废弃物中的酸性、碱性、毒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径流和大气扩散会污染水、大气、土壤及生物环境,其影响的区域远远超过了矿区的范围。(4)地面塌陷和诱发地震:采矿业对地质结构的强烈扰动,无论是正在开采或已废弃的矿都有产生地面塌陷和诱发地震的危险。(5)对生物群落的破坏:在野外可以经常观察到,勘矿、采矿引起的地表与地下的扰动可以对生物群落造成很大的危害,且许多事不可逆的。

青藏高原许多矿采迹地地处偏僻地段的高山地段,以裸露石质界面为主,具有稳定的地质结构,只需清理浮石,保持原状,不需进行边坡整理。加之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高寒草地之高寒性、敏感性、脆弱性,成为世界性的生态系统修复、维系与管理难题。但是在植被恢复中,由于高寒地区气候寒冷,生长季短;自然地带性植被结构简单,本地种商品化种类数量较少,外来物种难以适应;土壤发育年轻、粗骨性强,土层浅薄,全量养分丰富、而有效养分贫乏;生态系统脆弱,自我恢复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而且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土壤其pH不同,其pH范围在8.6-7.7左右,这是处于青藏高原面上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应针对这些弊端而进行集成构建,且目前对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没有系统的恢复方法。

基于上述矿业废弃地的各种危害,青藏高原地域宽阔,生态环境多样,对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的恢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生物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达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目的。目前在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恢复较为成功的是沙金矿采遗迹地和青藏公路、铁路取土坑植被的恢复。有色金属、煤碳矿采遗迹地恢复效果尚待时间的验证。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生物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达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目的,进而提供一种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的方法。

一种青藏高原矿采遗迹地植被恢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质地貌的整理、基质的改良、植被建植及管理,其中,

基质地貌整理为矿采坑基质的整理和矿渣堆积迹地基质的整理,其中,所述的矿采坑基质的整理:对矿坑经机械作业改造成梯级平台,台阶高度依矿采坑地形和走向而定,高度为10~20m,宽为1~2 m;在梯级平台边缘构建防护槽,槽高≥60cm,离槽底5cm处设排水沟,槽内铺设30cm厚表土层;

所述基质的改良为砾质性的改良、养分补充、酸碱性的调节,其中,所述的酸碱性的调节pH范围为8.6~7.7;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56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