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81971.4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2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陈立平;侯佩臣;李爱学;何璐璐;陈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草苔 铜污染土壤 土壤 根茎 种植物 修复 收割 安全水平 根系吸收 植株 地下部 分蘖力 铜污染 耐旱 讯速 优选 移栽 栽种 繁殖 生长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寸草苔移栽至铜污染过的土壤上。其中,所述土壤中铜的浓度优选低于200mg/kg。本发明使用寸草苔进行铜污染土壤的修复,寸草苔根茎发达、分蘖力强、生长讯速、耐旱、耐土壤贫瘠,而且其耐反复收割,只需栽种一次即可通过地下部不断的长出根茎而繁殖出许多新植株;寸草苔耐铜,可以将土壤中的铜通过根系吸收转移到地上部,可通过收割地上部以控制土壤中铜含量在安全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铜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少量的铜对维持植物和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铜会对植物和人体生长发育造成伤害。铜矿渣随意堆放,金属冶炼含铜污水和含铜污泥随意排放,含铜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引起我国土壤大量重金属铜污染,引起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铜过量积累,造成人体代谢紊乱,危及人体健康。部分铜冶炼厂周围土壤铜含量可达150-1900mg/kg,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目前,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手段,从源头上控制金属铜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更应开展铜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恢复受铜污染土壤生态,保障农业生产。
目前修复重金属铜污染土壤方法主要有:淋洗法,采用淋洗液,溶解螯合剂如EDTA清洗土壤,通过螯合土壤中的铜,达到修复目的;化学沉淀法,在污染土壤中添加石灰、碳酸钙、粉煤灰等降低土壤中铜含量;生物修复法,采用微生物、植物手段通过吸收和富集作用,清除污染土壤中的铜,以期达到土壤修复目的。淋洗法和化学沉淀法在重金属铜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耗资大、技术复杂,且面临二次污染问题,不适合我国重金属土壤修复国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寸草苔移栽至铜污染过的土壤上。
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省(区),其根茎发达、分蘖力强、生长讯速、耐旱、耐土壤贫瘠,而且其耐反复收割,申请人研究发现,寸草苔对铜污染土壤具有耐性,因此,在铜污染的土壤上栽种寸草苔,通过反复收割可以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铜,以控制土壤中铜含量在安全水平。
将寸草苔移载后,植株可继续生长,同时地下部长出新根茎,根茎长出土壤后,继续发育而长成新的寸草苔植株,因此,在本发明中,只需栽种一次,寸草苔即可通过地下部不断的长出根茎而繁殖出许多新植株。
本发明的方法不会形成二次污染,高效且成本低。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土壤中铜的浓度小于200mg/kg,进一步优选不高于100mg/kg,即在土壤中CuSO4·5H2O浓度低于100mg/kg时,更适合使用本发明的寸草苔进行铜污染土壤修复。移栽后,寸草苔表现较强的铜吸收能力,也有较好的生物量,可以优选为50mg/kg~100mg/kg。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在铜污染后的土壤中存活,所述寸草苔为5~6cm长的寸草苔。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寸草苔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向杀菌后的土壤上每亩施用30~40kg钙镁磷肥,每亩播种0.4~1.0kg寸草苔种子,播种后在土壤表层覆盖1~2cm厚度土壤,得寸草苔。
其中,寸草苔的种植方法优选包括如下步骤:
在4月初,向杀菌后的土壤上每亩施用30~40kg钙镁磷肥,每亩播种0.5~0.6kg寸草苔种子,播种后在土壤表层覆盖1~2cm厚度土壤,得寸草苔。
其中,杀菌可以使用本领域中常用的杀菌方法,优选使用50%多菌灵800倍溶液喷施土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19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