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具抛光研磨液循环套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81621.8 | 申请日: | 2018-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6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彬;程积龙;赵俊;钱立海;王剑钊;刘洋;曹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精远线模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4B57/02 | 分类号: | B24B57/02;B24B19/20 |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郑琍玉 |
| 地址: | 244061 安徽省铜陵***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研磨液 储槽 循环套 循环槽 模具抛光 抛光模具 第二槽 第一槽 槽段 工作难度 加工效率 人力消耗 透明胶布 相对布置 循环利用 研磨效率 依次连接 研磨 胶布 底面 放入 鼓包 内开 侧面 替代 生产 | ||
本发明属于涉及一种模具抛光研磨液循环套。该循环套由用于放置待抛光模具的研磨液储槽构成,所述研磨液储槽内开设有研磨液循环槽,所述研磨液循环槽由依次连接的第一槽段、第二槽段以及第三槽段构成,所述第一槽段与第三槽段设置在所述研磨液储槽侧面且相对布置,所述第二槽段设置在所述研磨液储槽底面。本发明循环套使用时不存在研磨液流失、胶布鼓包的问题,只需将待抛光模具放入研磨液储槽内即可,减少了工作人员了人力消耗,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生产了加工效率,可替代传统透明胶布。本发明通过研磨液循环槽可以实现研磨液的循环利用,从而大大提高研磨效率和研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具超声波研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模具抛光研磨液循环套。
背景技术
由于加工工装的限制,模具在超声波加工研磨环节为保证研磨液不流失,通常使用透明胶布将模具通孔封住,此类保存研磨液的方法容易出现研磨液因超声波产生的能量而从胶布缝隙处流失的问题,若胶布与模具间不存在缝隙则因透明胶布脚软,胶布会因液体压力而鼓起,不利于产品的加工。透明胶布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就无法进行二次利用,物力消耗也十分巨大。因此需要研发一种新的工装来替代现有的透明胶布。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具抛光研磨液循环套。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具抛光研磨液循环套,该循环套由用于放置待抛光模具的研磨液储槽构成,所述研磨液储槽内开设有研磨液循环槽,所述研磨液循环槽由依次连接的第一槽段、第二槽段以及第三槽段构成,所述第一槽段与第三槽段设置在所述研磨液储槽侧面且相对布置,所述第二槽段设置在所述研磨液储槽底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研磨液储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模具的高度,所述研磨液储槽侧面与所述模具之间预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研磨液循环槽设有1-2个。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槽段与第三槽段分别由研磨液储槽槽口垂直延伸至槽底。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研磨液储槽呈圆形且由304不锈钢材料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循环套使用时不存在研磨液流失、胶布鼓包的问题,只需将待抛光模具放入研磨液储槽内即可,减少了工作人员了人力消耗,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生产了加工效率,可替代传统透明胶布。所述循环套一方面可以重复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传统透明胶布的消耗,降低了污染的排放,只需根据不同尺寸的待抛光模具选择相对应的循环套即可。另一方面循环套在抛光过程中不会发生鼓包现象,抛光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由于模具与研磨液储槽侧面之间的距离很小(约0.3mm),因此在超声研磨处理时研磨液不能形成循环。本发明通过设置研磨液循环槽,使得模具在超声研磨时:研磨液可以由研磨液储槽底部循环流动至模具上部,实现了研磨液的循环利用,从而大大提高研磨效率和研磨效果。为了增加研磨液循环量,可以设置1-2个研磨液循环槽。
(3)由于传统透明胶布的密封方式不利于研磨液的存储,每次加入的研磨液量很低,需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研磨液的补充,提高了人力的消耗。所以本发明研磨液储槽给待抛光模具抛光提供了足够的研磨液存储空间,蓄液量大,降低了人员反复添加研磨液的工作,降低了人力的消耗。
(4)本发明循环套的原材料采用304不锈钢,304不锈钢具有耐高温800℃、具有加工性能好、抗拉强度高、韧性高的特点,材料中含有的Ni元素,使其耐腐蚀性好。而抛光用的研磨液含有高锰酸钾成分是一种强氧化强腐蚀的液体,使用304不锈钢可以减少研磨液对循环套的腐蚀,提高了循环套的使用寿命,同时304不锈钢有着良好的传导性,保证了超声波加工的能量传递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精远线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铜陵精远线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16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