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驱动的无拉伸动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80935.6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15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乔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闫兆梅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驱动 拉伸 校正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陆地或海洋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驱动的无拉伸动校正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数据驱动动校正方法,消除浅部地层大入射角和长偏移距条件下的动校正拉伸畸变效应;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加载观测系统,计算生成面元的观测系统属性信息;步骤二、采用基于波动方程的自适应面波衰减方法,消除面波及线性噪声等干扰;步骤三、切除直达波和折射波等干扰波场;步骤四、将地震数据按照CMP和偏移距大小进行排序,获取CMP道集;步骤五、求取每个CMP道集下的动校正量;步骤六、获取无拉伸动校正后的CMP道集;步骤七、利用高精度Radon变换消除数据驱动动校正过程中产生的虚假反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陆地或海洋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驱动的无拉伸动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地震资料处理,需要通过速度分析、动校正(NMO)和叠加得到地震剖面,然后结合测井信息反演出相应的参数模型。而传统动校正方法受动校正公式和震源子波的局限会产生拉伸效应,该拉伸效应导致波场的频率成分向低频移动,严重损害了浅部地层的信息。为了克服拉伸畸变的不良影响,只能通过切除拉伸等方式加以解决,造成了大入射角和长偏移距下地震资料的缺失,给速度建模和参数反演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复杂近地表和复杂构造信息的提取,降低了地震勘探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数据驱动动校正方法,消除浅部地层大入射角和长偏移距条件下的动校正拉伸畸变效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数据驱动的无拉伸动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加载观测系统,将SPS文件加载到原始采集的地震数据中,计算生成面元的观测系统属性信息;
步骤二、采用基于波动方程的自适应面波衰减方法,消除面波及线性噪声等干扰;
步骤三、切除直达波和折射波等干扰波场;
步骤四、将地震数据按照CMP和偏移距大小进行排序,获取CMP道集;
步骤五、通过不同偏移距地震道与最小偏移距地震道的互相关,求取每个CMP道集下的动校正量,其求取公式为:
其中,Δτ(t,x)代表了不同偏移距下求取的动校正量,s(t,xmin)代表了最小偏移距地震道,s(t,x)代表了不同偏移距地震道,代表了互相关运算,t代表时间,x代表偏移距,xmin代表最小偏移距;
步骤六、通过不同偏移距地震道与步骤五所求取动校正量的互相关,获取无拉伸动校正后的CMP道集n(t,x),其求取公式为:
其中,Δτ(t,x)代表了不同偏移距下求取的动校正量,s(t,x)代表了不同偏移距地震道,代表了互相关运算,t代表时间,x代表偏移距;
步骤七、利用高精度Radon变换消除数据驱动动校正过程中产生的虚假反射干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充分利用了地震数据体本身的相关特性,获取数据驱动的无拉伸动校正量求取和应用的基本关系式,同时,利用高精度Radon变换实现了虚假反射的有效压制,提高了基于数据驱动无拉伸动校正的地震勘探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观测系统加载后的CMP道集;
图2为数据驱动无拉伸动校正后的CMP道集;
图3为消除虚假反射后的动校正CMP道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未经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09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