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禽流感病毒和/或禽流感病毒耐药性的核酸试剂、试剂盒、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574673.2 | 申请日: | 2018-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9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艳;林笑冬;王雷;张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6;C12N15/11;C12M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苏瑞;耿超 |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科***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禽流感 病毒 耐药性 核酸 试剂 试剂盒 系统 方法 | ||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禽流感病毒和/或禽流感病毒耐药性的核酸试剂、试剂盒、系统及方法,所述核酸试剂包括分别彼此独立存放或互相任意混合存放的SEQ ID NO.1‑8所示的引物和SEQ ID NO.11‑15所示的探针。本公开通过以上所述的引物和探针建立了检测禽流感病毒及其携带的常见耐药基因的核酸试剂、试剂盒、系统及方法,能够实现快速、全面、敏感、特异、自动的检测结果判定,显著提高了对禽流感病毒及其耐药性进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简便性。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禽流感病毒和/或禽流感病毒耐药性的核酸试剂、试剂盒、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每年冬春季节的禽流感病毒流行高峰,都对养殖业造成巨大威胁,而且会导致人的感染及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病死率高达50%。
迄今为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均是由的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通常情况下,H5和H7亚型病毒以低致病性的形式稳定存在于自然宿主体内然而,仅有少部分H5和H7亚型禽流感毒株出现高致病性。这些病毒通过多种不同途径从贮存宿主向家禽传播。在易感家禽体内经过数轮循环感染之后(也可能是发生了适应性变异),这些病毒会以跃进的方式突变为高致病性的形式。
核苷酸测序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具有共同的特征,HA正是病毒毒力的标签之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病情异常严重,被归因于HA蛋白切割位点增加的多个碱性氨基酸,这些碱性氨基酸使得HA被不同组织中的蛋白酶切割,有广泛的组织嗜性,能够形成肺外传播,造成更严重的症状和更高的病死率。
对流感病毒的治疗,目前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有金刚烷胺和奥司他韦,但近年来文献报道不断有新型耐药毒株出现。目前没有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可供使用,缺少有针对性的防控手段,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一体化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筛检方案,对于快速识别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和感染者,是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最有力手段。快速鉴定高致病性病毒的耐药性,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持。
当前流感病毒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三类:抗原快速检测方法、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方法。病毒分离培养是病毒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且阳性率较低。免疫学方法(包括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方法)为传统分型的主要方法,但抗血清的来源很有限,无法满足临床病原诊断的要求,且免疫学方法无法对毒株的耐药性进行检测。而基于PCR等相关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其灵敏、快捷等优势得到极大发展。常用的PCR检测需要前期复杂的样本处理过程、繁琐的试验程序及复杂的结果判断。此外,高致病性突变和耐药突变的形式含点突变、插入片段、缺失片段等,普通TaqMan探针对点突变检测不够敏感,因而不能识别;插入片段和缺失片段会造成TaqMan探针法无法识别,无法获得可供判断的结果,造成假阴性或者误判。MGB探针能否较好的识别SNP位点,但整体通量有限,反应体系中不能加入超过两条以上的MGB探针;且MGB探针同样无法识别插入片段和缺失片段,无法获得可供判断的结果,造成假阴性或者误判。
常规的核酸类检测产品仅能判定是否是已知的病原或对已经的耐药位点进行检测,无法对新型的变异进行判定。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禽流感病毒和/或禽流感病毒耐药性的核酸试剂、试剂盒、系统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禽流感病毒和/或禽流感病毒耐药性的核酸试剂,其中,所述核酸试剂包括分别彼此独立存放或互相任意混合存放的SEQ ID NO.1-8所示的引物和SEQ ID NO.11-15所示的探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46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