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热拌沥青的直投式环氧改性料、制备方法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71730.1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2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黄维蓉;杨东来;王念;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L63/00;C08K7/26;C08G59/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吕小琴 |
地址: | 4022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沥青 环氧树脂 负载改性 改性剂 改性料 直投式 环氧改性沥青 分散均匀性 固化剂体系 拌和工艺 改性沥青 工艺窗口 固化过程 环氧改性 环氧沥青 沥青改性 施工费用 施工工艺 无机粉末 预先混合 载体负载 固化剂 可控性 控制环 挥发 环氧 可用 施工 投料 吸附 制备 分解 投放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热拌沥青的直投式负载改性料,将改性剂吸附负载于多孔无机粉末中形成负载改性料粉末;通过载体负载改性剂的方式形成的改性料直接投放于热拌沥青,不需要环氧和沥青的预先混合,也不需改变沥青的拌和工艺,简化了环氧改性沥青的施工工艺,通过这种方式也扩大了环氧树脂种类及固化剂体系的适用性,只要在热拌和温度下不分解、不挥发的任何环氧树脂及固化剂均可用于沥青改性;利用负载的改性料可通过投料的时间与步骤控制环氧的固化过程,扩大改性沥青的工艺窗口,提高环氧沥青的施工可控性,在节省施工费用的同时,进一步保证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与此同时也改善环氧树脂在沥青中的分散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材料,特别涉及用于热拌沥青的直投式环氧改性料、制备方法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属石油、能源工业的副产物,在土木建筑工程及化工防腐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沥青路面中作为砂石的结合料使用,用量巨大。沥青在使用条件下具有高温软化、低温脆化、粘结性较弱、耐水性不足等弱点,可用具有优良物理性能的热固性环氧树脂作为改性剂,通过高温熔融混合均匀,固化后得到环氧改性沥青(以下简称环氧沥青),提高沥青材料的各项性能。例如,路面热拌环氧沥青混合料,已成功应用于路面及桥面铺装等。现有的环氧沥青及混合料实现方法普遍采用AB料的形式,将环氧树脂、固化剂二者或其一分别先与沥青熔融混合均匀,在施工或使用时将AB料再次进行高温熔融混合。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其一需经过两次混合,使用前需预先分散,并且贮存期间不能离析,增加了工艺步骤;其二是环氧树脂及固化剂极性远大于沥青,不能稳定溶解分散而易析出,需外加分散剂或者采用特殊的(非通用)环氧树脂或固化剂,原料组成配比及施工工艺方面都较为繁琐;其三在环氧沥青施工或使用时对环氧树脂的固化过程难以控制,固化过早使得环氧沥青粘度升高,路面难以压实,固化太慢使得路面早期强度不足,易引起车辙变形。例如环氧沥青混合料的热拌温度、运输时间、碾压温度等参数都需要严格控制,但是当外部气候条件波动较大时,工艺参数难以得到保障,对环氧沥青铺装层质量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热拌沥青的直投式环氧改性料、制备方法及其使用方法,简化热拌环氧沥青的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过程的可控性。
本发明的用于热拌沥青的直投式负载改性料,将改性剂吸附负载于多孔无机粉末中形成负载改性料粉末;
进一步,将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分别吸附负载于多孔无机粉末中形成的环氧负载粉和固化剂负载粉;
进一步,所述环氧负载粉和固化剂负载粉均为饱和面干状态;
进一步,所述多孔无机粉末为硅藻土、沸石、凹凸棒土、大孔分子筛、多孔硅胶中的一种;
一种用于热拌沥青的直投式负载改性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多孔无机粉末脱水干燥后,在低于改性剂的热分解温度下,将多孔无机粉末与改性剂加热搅拌混合吸收致饱和面干状态;
进一步,所述改性剂为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所述多孔无机粉末为硅藻土;
a.将硅藻土放于温度为140-160℃的真空干燥箱中烘干至干燥的状态;
b.将环氧树脂于温度为50-70℃的烘箱中保温25-35min,使环氧树脂变为流动的液体状态;
c.将硅藻土与环氧树脂按质量比为1:0.5-1混合均匀后于温度为140-160℃的烘箱中保温25-35min,环氧树脂被硅藻土吸附后成干燥粉末状,得到环氧负载粉;
d.按照上述方法将干燥状态的硅藻土与固化剂按照质量比1:0.5-1在合适温度下进行热混合吸附得到固化剂负载粉;
进一步,步骤a中,温度为150℃,步骤b中,温度为60℃,保温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交通大学;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17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