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催化甲酸脱氢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69530.2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9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万超;朱梦艳;王嘉佩;许立信;张代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89 | 分类号: | B01J23/89;B01J37/08;B01J37/16;C01B3/22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杜袁成 |
地址: | 243002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催化剂 甲酸脱氢 反应器 催化剂 氢气 催化 脱氢转化率 载体前驱体 高稳定性 高选择性 化学化工 甲基咪唑 高活性 混合液 甲酸钠 摩尔比 排水法 硝酸钴 硝酸铈 甲酸 水浴 制备 金属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催化甲酸脱氢的方法,属于化学化工技术领域。该方法步骤是:将制备好的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置于反应器中,将反应器置于水浴中升至一定温度,接着将甲酸和甲酸钠混合液加入反应器中进行反应,生成的氢气采用排水法收集。与现有的催化剂不同的是:根据本发明,调节催化剂中金属Ni、Pd的摩尔比及载体前驱体硝酸铈、硝酸钴和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就可以制得用于甲酸脱氢制氢气的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纳米催化剂。使用该催化剂进行甲酸脱氢反应,脱氢转化率和选择性均为100%,反应的TOF值大于420h‑1,循环使用3h,反应的TOF值仍大于414h‑1。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催化甲酸脱氢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甲酸(HCOOH)是目前研究较热的新型的化学氢化物,它具有化学性质温和,常温下为液态,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化石能源装置,被誉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氢燃料电池氢能供应材料之一。
甲酸作为储氢材料,其高效释氢包括两种路径:一种直接脱水分解生成水和一氧化碳,其中一氧化碳易造成燃料电池催化剂的中毒;另一种通过脱氢分解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是理想的氢能释放途径,对于两种路径的控制,关键在于开发高效的甲酸脱氢催化剂。
Xu Qiang et 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1,133(31):11822-11825)首次报道合成了固载于MOFs的AuPd催化剂,该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还揭示了催化剂活性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该研究的报道开启了甲酸作为储氢材料的研究热潮。鉴于Au、Pd两种金属均为贵金属、储量有限,如何降低贵金属含量同时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催化甲酸脱氢的方法,以期该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甲酸完全脱氢,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将制备好的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置于反应器中,将反应器置于水浴中升至25~60℃,接着将摩尔比为1:(1.3~2.1)的甲酸和甲酸钠混合液加入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得到产物氢气;所述的催化剂与混合液质量比为1:(40~80)。
所述的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包括Ni、Pd和多孔CexCoyOz,其中,Ni来源于硝酸镍,Pd来源于氯钯酸钾,多孔CexCoyOz由硝酸铈、硝酸钴与2-甲基咪唑形成Ce-Co-MOF焙烧制得,硝酸镍与氯钯酸钾的摩尔比为1:(0.05~0.25);硝酸镍与硝酸铈、硝酸钴、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1~2.5):(3~8):(12~20)。
所述的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是通过以下步骤予以制备的:
(1)将硝酸铈、硝酸钴和2-甲基咪唑溶解于甲醇溶液中形成均一溶液,在26~31℃下搅拌16~24h,离心得到Ce-Co-MOF;
(2)将Ce-Co-MOF转移至管式炉,焙烧得到多孔CexCoyOz;
(3)将焙烧得到的多孔CexCoyOz置于硝酸镍和氯钯酸钾溶液,在2~8℃使用氨硼烷溶液还原2~4.5h,离心干燥,即制得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
所述NiPd/多孔CexCoyOz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步骤(2)中:管式炉焙烧温度为490~545℃,焙烧时间4~7.5h,焙烧气氛为O2/N2,其中O2的体积占比为15%~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95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