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镍氢电池的再生装置和再生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561469.7 | 申请日: | 2018-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4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 发明(设计)人: | 三井正彦;泉纯太;儿玉和也;木村健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50/30 | 分类号: | H01M50/30;H01M10/30;H01M10/42;H01M10/48;H01M10/613;H01M10/656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王潇悦;刘航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镍氢电池 再生 装置 方法 | ||
一种镍氢电池的再生装置,具备用于对镍氢电池进行过充电的充电室。在充电室中具备:第1水槽,其收纳冷却水;固定装置,其在镍氢电池的电池槽的一部分浸入到第1水槽内的冷却水的状态下将镍氢电池固定;泵,其用于使第1水槽内的冷却水流通;千分表,其对镍氢电池的电池槽的变形量进行检测;以及捕集容器,其捕集从镍氢电池的排出阀排出的气体并将其排出到再生装置的外部。再生装置还具备进行镍氢电池的过充电处理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电池槽的变形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使过充电处理停止。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使镍氢电池的容量恢复并再生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207789号公报中,公开了使镍氢电池的容量恢复的技术。在该技术中,对负极的放电容量劣化了的镍氢电池进行过充电,由此向负极填充氢。由此,负极的放电容量恢复,因此电池整体的容量也能够恢复。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日本特开2014-207789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通过对镍氢电池进行过充电而向负极填充氢,从而使负极的放电容量恢复。
从高效地进行容量恢复的观点出发,为了迅速完成上述过充电,可以考虑使大电流流过镍氢电池。但是,若使大电流流过镍氢电池,则镍氢电池的温度容易上升,存在管理变得困难这样的课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且适当地进行镍氢电池的容量恢复的再生装置及再生方法。
(1)本公开的装置是一种镍氢电池的再生装置,所述镍氢电池具有电池槽,所述电池槽设置有用于将在内部产生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阀,该镍氢电池的再生装置具备:液槽,所述液槽收纳冷却液;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在将镍氢电池的电池槽的至少一部分浸入到液槽内的冷却液的状态下,将镍氢电池固定于液槽;流通装置,所述流通装置用于使液槽内的冷却液流通;变形检测装置,所述变形检测装置在镍氢电池被固定装置固定于液槽的状态下,对镍氢电池的电池槽的变形量进行检测;排出装置,所述排出装置捕集从镍氢电池的排出阀排出的气体并将其向再生装置的外部排出;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对镍氢电池进行充电;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能够在利用流通装置使液槽中的冷却液流通的同时执行过充电处理,所述过充电处理使用充电装置对被固定装置固定于液槽的镍氢电池进行过充电。过充电处理的执行期间,在电池槽的变形量小于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过充电处理持续进行,在电池槽的变形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过充电处理停止。
根据上述装置,在执行镍氢电池的过充电处理时,能够在利用冷却液冷却镍氢电池的电池槽的同时将在电池槽内产生的气体向外部排出,并且监视电池槽的变形量。因此,例如即使在为了迅速完成过充电而在过充电处理中使大电流流过镍氢电池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高精度地监视镍氢电池是否产生异常的同时执行过充电处理。其结果,能够高效且适当地进行镍氢电池的过充电处理(容量恢复)。
(2)在一形态中,过充电处理的执行期间,控制装置与电池槽的变形量增加相应地增加流通装置的工作量。
根据上述形态,在过充电处理的执行期间,与电池槽的变形量增加相应地使流通装置的工作量增加。由此,由于冷却液带来的电池槽的冷却效率增加,因此能够抑制电池槽内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由过热引起的异常产生并持续进行过充电处理。
(3)在一形态中,再生装置还具备电压检测装置,该电压检测装置对镍氢电池的电压进行检测。过充电处理的执行期间,在镍氢电池的电压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的大小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过充电处理停止。
根据上述形态,在过充电处理的执行期间,当由于在镍氢电池中产生了发生急剧化学变化和/或发生断线这样的异常而使镍氢电池的电压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停止过充电处理。
(4)在一形态中,排出装置通过水上置换来捕集在镍氢电池的电池槽内产生的气体并将其向再生装置的外部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14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