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辆掩蔽的装配式可转移抗爆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60337.2 | 申请日: | 2018-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4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 发明(设计)人: | 任王军;王永辉;张伟锋;曹兰付;李阅迟;高超;赵骞;韩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4H9/04 | 分类号: | E04H9/04;E04H6/00;E04B1/343 |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韩战涛 |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覆板 骨架组件 抗爆 掩蔽 卸荷支座 可转移 竖直段 装配式 端墙 辅助机械设备 可拆装结构 横向端板 内层骨架 人工搬运 外层骨架 自身变形 组件包括 弧形段 中间层 上端 撑材 顶侧 端板 两组 竖向 装配 消耗 爆炸 | ||
1.一种用于车辆掩蔽的装配式可转移抗爆结构,包括础材组件、骨架组件、覆板和端墙;其特征在于:
础材组件,其包括两根纵向础材、若干撑材和卸荷支座,两根纵向础材呈左右平行布置,若干撑材沿纵向础材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连接在两根纵向础材之间;所述纵向础材为角铁,两根纵向础材上的水平侧板均朝外设置,在纵向础材的水平侧板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布设置有若干定位柱;在定位柱上设置有卸荷支座,卸荷支座是由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弹性钢环、弹簧组成,弹性钢环在壳体内呈竖直状布置,所述弹簧设置在弹性钢环内,壳体上表面的中心处沿轴向开设有贯穿壳体上下表面的安装孔,并且安装孔贯穿弹性钢环,所述定位柱插接于安装孔内且定位柱上端伸出壳体;两根纵向础材上相对应的卸荷支座之间连接有骨架组件,骨架组件沿纵向础材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
骨架组件,其包括左右两组骨架,每组骨架是由下端的竖直段和上端的弧形段组成,骨架是由外层骨架、中间层骨架和内层骨架组成,外层骨架为槽钢,内层骨架为中空的管体,外层骨架与内层骨架平行设置,并且,外层骨架与内层骨架相对应的端面平齐,外层骨架与内层骨架通过中间层骨架固定连接,所述中间层骨架是由若干个间隔均匀设置在内、外层骨架之间的连接管组成,外层骨架的槽口朝向外侧,外层骨架的底面与连接管的外圆周表面焊接,其中一组骨架上端部的中间层骨架焊接有连接柱,另一组骨架上端部的中间层骨架焊接有连接管,通过连接柱插接于连接管内实现两组骨架连接;
同一侧的骨架上连接有若干支撑腰梁,若干支撑腰梁自上而下间隔均匀布置,支撑腰梁为槽钢,支撑腰梁的槽口朝外设置,支撑腰梁与每一骨架上的内层骨架的连接处开设有弧形槽口,所述内层骨架位于弧形槽口内,在内层骨架上连接有U形卡,U形卡卡接在内层骨架的外表面上并从支撑腰梁的槽底面穿出,在U形卡的两卡臂上开设有条形孔,通过条形孔内穿设楔形卡板实现U形卡将支撑腰梁与内层骨架紧固连接;
在相邻两骨架组件的外层骨架上覆设有覆板,覆板包括两块竖直段覆板、两块过渡覆板、两块顶侧覆板和一块顶部覆板,顶部覆板连接在相邻两骨架组件的顶部,两块顶侧覆板、两块过渡覆板和两块竖直段覆板自上而下分别对应连接在相邻两骨架组件的左右侧面,并且顶部覆板的左右两端搭接在顶侧覆板上,顶侧覆板的下端搭接在过渡覆板上,过渡覆板下端搭接在竖直段覆板上,相邻两覆板之间的拼缝对应于骨架组件上外层骨架的槽口内;
位于最后端的骨架组件内设置有一端墙,端墙包括若干横向端板和若干竖向端板,骨架组件两侧的竖直段之间连接有若干横向端板,若干横向端板自下而上紧密排列,在骨架组件上端的弧形段内设置有若干竖向端板,若干竖向端板紧密排列,并且排列后的竖向端板的上表面形成与顶部骨架组件具有相同弧度的弧面,竖向端板的下端贴靠在横向端板的上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掩蔽的装配式可转移抗爆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端墙与骨架组件相对应的侧面上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是由纵筋和横筋组成的网格状结构,加强筋连接在骨架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掩蔽的装配式可转移抗爆结构,其特征在于:骨架组件的外层骨架的槽口内设置有挂板,在竖直段覆板、过渡覆板和顶侧覆板的内侧面上部均设置有挂钩,通过挂钩挂接在挂板上实现竖直段覆板、过渡覆板和顶侧覆板与外层骨架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掩蔽的装配式可转移抗爆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骨架组件的外层骨架的槽口内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外侧端伸出外层骨架的槽口并位于相邻两覆板之间,在固定板伸出外层骨架槽口的部分上开设有条形孔,通过条形孔内穿设楔形卡板使得相邻两覆板被紧紧卡接在外层骨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033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