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空截面结构沥青基炭纤维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59638.3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0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水;叶崇;黄东;吴晃;叶高明;毛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9/145 | 分类号: | D01F9/145;D01F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吝秀梅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空 截面 结构 沥青 纤维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空截面结构沥青基炭纤维的制备方法,以中间相含量为95~98%、330℃恒温3h热失重为3~6%的油基中间相沥青为原料,依靠双螺杆进行连续熔融输送,采用计量泵进行精确计量,再进入纺丝组件内进行3h以上的均温处理,待计量泵泵后建压超过5MPa后通过孔径0.1mm、孔长0.5mm的1000孔圆形喷丝板挤出成丝,经上油集束卷绕获得连续的中空截面结构的沥青纤维长丝;再经预氧化、低温碳化及高温碳化制备中空截面结构的沥青基炭纤维。本发明仅通过调控中间相沥青的组分及其热稳定性就可以实现中空截面结构的可控制备,技术路线简单、极易实现产业化,在锂电负极、储能、吸波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沥青基炭纤维制备工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控制纺丝用中间相沥青的组分及其热稳定性,进而匹配合适的纺丝工艺实现中空截面结构沥青纤维的连续纺制。
背景技术
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吸收频带宽、吸收效率高、自身密度低且多波段兼容的结构吸波材料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炭纤维是结构型吸波材料较为常用的纤维类型之一,但是电导率较高的炭纤维对电磁波具有较强的反射特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制备特种结构的炭纤维等。常见的方法为在炭纤维表面化学镀镍、制备异性截面的炭纤维等。
沥青基中空截面结构的炭纤维具有明显的中空结构,会对入射电磁波增加反射和散射次数,延长传播路径,作为吸波剂会产生良好的吸波效果。截至目前,关于中空截面结构沥青基炭纤维的制备方法已有报道,例如处于实审阶段的中国发明专利CN106987926A将沥青加热到473~600K、在0.1~0.65MPa的压力下进行中空结构纤维纺制,该制备方法仅涉及了纺丝温度和纺丝压力,而关于沥青的组分及理化性能特点、纺丝所用的喷丝板结构、中空截面结构如何控制制备等关键工艺均未涉及。天津大学的李明伟和王成扬等人(《炭素》,1996,4:14-18)分别以两种不同的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采用异型的狭缝型喷丝板进行中空截面结构纤维的纺制,实现了中空结构及实心纤维的纺制,但是狭缝型喷丝板不易加工,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批量化制备受到限制。
由此可见,针对现有中空截面结构沥青基炭纤维的制备方法,未见有特别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方法,开发一种工艺简单、易于实现产业化的制备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推动其在锂电负极、储能及吸波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中空截面结构沥青基炭纤维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调控中间相沥青的组分及其热分解行为就可以实现中空截面结构的可控制备,其中中间相含量为95~98%、330℃恒温3h热失重为3~6%的油基中间相沥青原料是制备中空截面结构沥青基炭纤维的关键所在,依靠其在330℃纺丝组件内的热分解产生的小分子气体产生高压,促使沥青熔体沿喷丝板的微孔挤出,在沥青熔体挤出喷丝板口的瞬间,小分子气体随之逸出,继而形成了具有中空截面结构的纤维形貌特征,通过调控沥青组分的成分占比及其热分解行为就可较易实现微孔孔径的调控,无需借助异性截面结构的喷丝板,该工艺技术路线简单,较易实现产业化。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步骤(1):以中间相含量为95~98%、330℃恒温3h热失重为3~6%的油基中间相沥青为原料;
步骤(2):依靠平行同向双螺杆在200~300℃范围内进行连续熔融挤压输送,采用计量泵进行精确计量,再进入330℃的纺丝组件内进行3h以上的均温处理;
步骤(3):待计量泵泵后建压超过5MPa后通过孔径0.1mm、孔长0.5mm的1000孔圆形喷丝板挤出成丝;
步骤(4):经上油集束卷绕获得连续的中空截面结构的沥青纤维长丝;
步骤(5):再经预氧化、低温碳化及高温碳化制备中空截面结构的沥青基炭纤维连续长丝,其中空的孔径集中在2~6μm,纤维直径控制在8~1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96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