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油树脂增韧“类黏土”复合材料组合物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58433.3 | 申请日: | 2018-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3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 发明(设计)人: | 赵希娟;王涛;马晓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L63/02 | 分类号: | C08L63/02;C08L57/02;C08K3/26;C08K3/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石油 树脂 黏土 复合材料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油树脂增韧“类黏土”复合材料组合物,属于热固性树脂领域。该复合材料组合物包含黏土、石油树脂、固化剂、增韧剂以及添加剂组分。其中所述组分包括环氧树脂为n值为0‑25之间的双酚A类环氧树脂;所述增韧剂为石油树脂;所述固化剂组分包括改性酰胺类、胺类固化剂及促进剂;所述添加剂以重量比计为:1‑5份的消泡剂,0.1‑5份分散剂,10‑20份轻钙,10‑20份阻燃剂,1‑5份膨润土,3‑13份活性稀释剂。在本发明中,所述增韧剂能够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使本发明提供的改性“类黏土”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油树脂增韧“类黏土”复合材料组合物,属于热固性树脂领域。
背景技术
“类黏土”主题修补材料是一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黏接性、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收缩率低、易加工成型和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大量应用于各类防腐及工业修补领域。有机树脂的固化起到修补材料粘结定型的作用,是目前主题修补材料中最理想的有机树脂组分。但环氧树脂固化后交联密度高,存在内应力大、质地硬脆等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环氧树脂为树脂基材的“类黏土”主题修补材料在一些特殊领域的应用。
为了确保以环氧树脂为树脂基材的“类黏土”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对其进行增韧改性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通常可通过加入刚性材料或弹性体改善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实现环氧树脂的增韧。本发明主要使用石油树脂作为增韧剂,石油树脂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热塑性材料,也被称为烃树脂,因树脂中均为碳氢元素构成,具有很好的憎水性、耐酸碱、盐的性能,因此具有特殊的防腐性能和优异的增塑性。石油树脂通常是作为一种添加与其他物质复配使用,主要用于橡胶工业、涂料工业、胶黏剂和油墨等领域。有机树脂的固化在复合材料中起到修补材料粘结定型的作用,而在环氧树脂中加入石油树脂可以大大增加粘结剂的粘度,增加材料韧性。如C5树脂加氢石油树脂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剥离粘性、较好的快粘性且价格低廉等特性而逐渐代替松香树脂和萜烯树脂,降低了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油树脂增韧“类黏土”复合材料组合物,目的在于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组合物,包括包含黏土、环氧树脂、固化剂、增韧剂以及添加剂组分。其中所述组分包括环氧树脂为n值为0-25之间的双酚A类环氧树脂;所述增韧剂为石油树脂;所述固化剂组分包括改性酰胺类或胺类固化剂;所述添加剂以重量比计为:1-5份的消泡剂,0.1-5份分散剂,10-20份轻钙,10-20份阻燃剂,1-5份膨润土,3-13份活性稀释剂。
在本发明中所述树脂为双酚A类环氧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酚A类环氧树脂的结构中n值为0-25之间,优选环氧值在0.3-0.5之间的双酚A环氧树脂。双酚A类环氧树脂结构为:
。
在本发明中所述固化剂组份为酰胺基胺类固化剂包括:ancamide500,ancamide501, ancamide502, ancamide503, ancamide506;所述胺类固化剂包括:脂肪胺及芳胺类固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当选择由多种形成混合物时,各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例没有限制,只需要整体混合物的重量满足要求即可。
所述促进剂包括:叔胺、硼类以及咪唑类促进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消泡剂包括:1-丁醇、1-辛醇、磷酸三丁酯、乳化甲基硅油、乳化苯甲基硅油以及有机磷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或包括:低分子量醇类、磷酸酯类、乳化硅油类,有机硅以及复合型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当选择由多种形成混合物时,各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例没有限制,只需要整体混合物的重量满足要求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未经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84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