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络质量测试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56683.3 | 申请日: | 2018-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3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蓓;葛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H04L12/723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相雨 | 
| 地址: | 30030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质量 测试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质量测试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将带有多层标签栈的测试流输入至待测试的MPLS网络,根据多层标签栈在MPLS网络中按照预先配置的路径疏导测试流;接收MPLS网络输出的与测试流对应的结果测试流,并根据结果测试流获取MPLS网络的网络质量测试结果。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根据多层标签栈在MPLS网络中按照预先配置的路径疏导测试流,即能够利用MPLS标签转发机制控制测试流的走向,可以测试网络中任意两节点间的网络质量,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且可扩展性强、不受硬件及测试环境的局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网络质量测试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IP网络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的研究是互联网领域和电信领域的共同热点,是在IP网络上提供语音、视频、数据等通信业务的基础之一。目前业界提出了多种具体技术和相关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和策略有着各自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当它们被综合应用到IP网络的建设和IP多业务支持的环境中时,具体的应用效果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对IP网络的网络性能进行测量、分析、评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IP网络性能监测技术主要涉及IP网络性能的测量参数的选取,测量指标的确定,具体参数的测量方法(包括测量点的布置,测量结果的采样方法等),网络性能的评测方法等内容。
现有技术中对网络质量进行测试通常采用VPN环回测试的方法:采用一点部署探测仪器,多点打环,通过VPN环回测试实现两点间链路的网络质量测试。VPN环回测试的方法,优化了传统端到端测试的方案的多点部署测试仪,通过一点部署测试仪,多点打环的方式,测试流通过环回口返回测试仪,实现的测试点到网络其它节点的测试目的。但是,上述方法中,被测节点需要部署环回口,并配置测试VPN。而且只能实现测试仪器节点到环回节点间的端到端的测试,测试环境及测试范围局限性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网络质量测试方法及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质量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带有多层标签栈的测试流输入至待测试的MPLS网络,根据多层标签栈在MPLS网络中按照预先配置的路径疏导测试流;接收MPLS网络输出的与测试流对应的结果测试流,并根据结果测试流获取MPLS网络的网络质量测试结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质量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输入模块,用于将带有多层标签栈的测试流输入至待测试的MPLS网络,根据多层标签栈在MPLS网络中按照预先配置的路径疏导测试流;测试模块,用于接收MPLS网络输出的与测试流对应的结果测试流,并根据结果测试流获取MPLS网络的网络质量测试结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网络质量测试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网络质量测试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质量测试方法及系统,通过根据多层标签栈在MPLS网络中按照预先配置的路径疏导测试流,即能够利用MPLS标签转发机制控制测试流的走向,可以测试网络中任意两节点间的网络质量,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且可扩展性强、不受硬件及测试环境的局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66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