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及其防撞梁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56034.3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94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李建平;崔崇桢;孙明英;张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牛爱周 |
地址: | 450061***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及其 防撞梁 | ||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及其防撞梁。该车辆中的防撞梁具有用于承受冲击的外承力壁和与外承力壁间隔布置的用于支撑在车架上的内承力壁,外承力壁和内承力壁之间设有与外承力壁和内承力壁的对应部分共同围成封闭的腔体的支撑壁,外承力壁与内承力壁之间还设置有由复合材料制成的附加支撑壁,附加支撑壁支撑于外承力壁与内承力壁之间。该防撞梁可以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撞梁的防撞能力有限的问题,进而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和抗变形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及其防撞梁。
背景技术
车辆的安全问题是车辆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防撞梁是保证车辆的安全的重要结构。
传统的防撞梁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其力学性能,只要其结构强度足够就行,而忽略了防撞梁本身的重量问题。随着汽车行业对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车辆轻量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只考虑力学性能而忽略防撞梁重量问题的设计思路已经逐渐被淘汰,设计出结构强度高且重量轻的防撞梁已成为主流。
2018年4月6日公布的公布号为CN107878372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中记载了一种乘用车的后保险杠及其制造方法,该申请文件中的后保险杠作为车辆中的一种防撞梁。该后保险杠为由一块钢板向一侧多次弯折、焊接形成的截面为日字形的结构,包括外围结构和中部加强筋。日字形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后保险杠的结构强度,而且因为内部为中空结构,所以重量较轻,符合国家推行的车辆轻量化的政策要求。
上述后保险杠设计成日字形结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既保证了防撞梁的结构强度,又保证了车辆的轻量化,但是随着市场对车辆安全等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防撞梁的强度要求就越来越高,而要进一步提高防撞梁的结构强度,车辆设计人员目前主要通过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制成日字形截面的防撞梁来实现,但是材料的强度越高,价格越贵,这会使车辆的成本增加很多,而且,材料的强度越高,其弯折成型的难度就越大;另外,通过提高材料的强度来提升防撞梁的防撞能力是有限度的,很难满足需要更高防护性能的车辆,如对电池舱的防护性能要求很高的电动汽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撞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撞梁的防撞能力有限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防撞梁的车辆,具有安全性能高,抗变形能力强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防撞梁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防撞梁具有用于承受冲击的外承力壁和与外承力壁间隔布置的用于支撑在车架上的内承力壁,外承力壁和内承力壁之间设有与外承力壁和内承力壁的对应部分共同围成封闭的腔体的支撑壁,外承力壁与内承力壁之间还设置有由复合材料制成的附加支撑壁,附加支撑壁支撑于外承力壁与内承力壁之间。
本发明所述的防撞梁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内、外承力壁之间加设附加支撑壁,利用附加支撑壁本身的结构强度,以及附加支撑壁与内、外承力壁的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防撞梁的整体防撞性能,相比于采用更高强度等级的材料来提高防撞梁的防撞性能,成本更低;而且附加支撑壁由复合材料制成,因为复合材料本身较轻,所以不会过多的增加防撞梁的重量,符合车辆轻量化的要求。
进一步的,附加支撑壁固定在支撑壁上。
这样改进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附加支撑壁固定在支撑壁上,相当于增加了支撑壁的厚度,从而增加了支撑壁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防撞梁的防撞性能。
进一步的,附加支撑壁与支撑壁粘接固定。
这样改进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附加支撑壁,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较低;另外,相比于机械连接,可以减少在防撞梁上开孔或开槽,从而避免开孔或开槽对防撞梁整体防撞性能的影响。
进一步的,至少两处支撑壁上设置附加支撑壁。
这样改进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增加附加支撑壁的数量来提高防撞梁的整体结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60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