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承受三向载荷的耐高温长寿命金属橡胶减振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55181.9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2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赵奎;钱海龙;吴从雨;史双瑶;呼国华;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结构 金属橡胶 上盖 安装座 减振器 下盖 金属橡胶减振器 长寿命 耐高温 衬套 三向 三个正交方向 材料特性 对称结构 减振效果 设备安全 圆柱弹簧 封闭腔 支撑力 阻尼力 飞溅 减振 无源 下端 断裂 封闭 保证 | ||
本发明属于被动无源减振技术,涉及一种可承受三向载荷的耐高温长寿命金属橡胶减振器的设计。所述减振器包括上盖、安装座、上减振结构、下减振结构及下盖,所述上减振结构及下减振结构为对称结构,所述上减振结构及下减振结构分别设置在上盖与安装座之间,上盖下端安装有下盖。第一金属橡胶及第二金属橡胶均封闭在上盖、安装座、下盖、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组成的封闭腔中。本发明能防止金属橡胶屑末的脱落和飞溅;若圆柱弹簧断裂,该型减振器仍能提供支撑力和阻尼力,保证设备安全;利用金属橡胶的材料特性,该减振器可在三个正交方向承受载荷,并均能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被动无源减振技术,涉及一种可承受三向载荷的耐高温长寿命金属橡胶减振器的设计。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汽轮机、水轮机等动力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火箭、导弹等国防和武器系统等都向着精密化、高速化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振动和冲击问题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众多工程结构、工业机械和仪器受到过大的振动载荷时,常会引起电子器件失效、仪器仪表失灵、机械零部件寿命缩短、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降低等,严重时会引起不可逆转的损坏,引发灾难性后果。尤其对于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产品,机械振动的危害更大,主要的危害形式有:
(1)振动将破坏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环境,比如,当设备自身固有频率与外界干扰激励频率近似产生共振时,使得电子设备发生较大的工作变形,这就可能会引起元器件的电参数发生漂移,当漂移超出允许范围时就会产生电气故障,大的工作变形也可能会引起电子元器件的引线或焊点发生脱离,甚至会损坏元器件本身,使电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2)振动和冲击导致机械结构的最大应力可能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引起结构在应力集中区域的损坏,或者最大应力虽满足承载结构材料的静载荷强度条件,但是长期高频的振动冲击导致材料疲劳,最终也会使设备损坏,不能正常工作。
为了保证电子设备在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和使用情况下工作的可靠性,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行加固设计,即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来提高设备的抗振和抗冲击性能,使设备在不加装任何减振缓冲装置的情况下,就能在严酷的振动环境下安全、可靠地工作;另一种是采用减振抗冲击技术,在设备和基座之间增加减振缓冲器,减小传递到设备上的振动量值,降低设备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响应水平,从而使得通过减振器传递到设备的激励值始终小于设备的允许值。
由于受到自身质量、体积、结构功能和工艺手段等技术条件或经济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仅依靠加固设计来提高仪器设备的耐振动和抗冲击能力,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而在设备和基座之间增加减振缓冲器的方法比较容易实现,并且装置结构简单,在许多场合下减振效果与可靠性较好,因此,增加减振缓冲器的方法在电子设备的减振设计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控制器是航空发动机中重要的控制单元,在使用过程中,控制器必然会受到发动机工作产生的振动载荷、飞机着陆时的冲击载荷以及气动颤振等振动载荷的作用,为了保证控制器在这些载荷作用下仍能正常工作,不仅要对控制器中的印刷电路板进行加固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合适的减振缓冲器来降低传递到控制器的振动量级。由于控制器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这就要求所使用的减振器能满足如下要求:
1)能承受三个正交方向的激励,在三个方向均具有减振和抗冲击能力;
2)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15~2000Hz)均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3)能适应高低温、湿热、油污等恶劣环境;
4)能长期可靠工作,使用寿命长;
5)减振器的抗振、抗冲击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必须优于控制器;
6)在弹性元件失灵后,必须有防护装置,在任何条件下,控制器不得处于无支承状态。
现有的减振器很难满足上述苛刻条件,需要针对控制器特殊的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设计新的减振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51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