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附着潜入式桥梁桩基冲刷监测系统安装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537312.0 | 申请日: | 2018-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96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郭健;蒋兵;吴继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附着 潜入 桥梁 桩基 冲刷 监测 系统 安装 方法 | ||
1.一种附着潜入式桥梁桩基冲刷监测系统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钢槽(2)沿桥梁桩基(1)轴线方向焊接于桥梁桩基(1)的表面;
2)将导线(5)通过出线口自搭载装置(8)内部接出,并于出线口处合股,并在合股后的导线(5)外部设置防水软管套(10);
3)将滑块(9)通过连接杆(11)与搭载装置(8)相对固定,使导线(5)沿连接杆(11)设置并用PVC防水胶带进行绑扎,最后与滑块(9)之间固定,保证搭载装置(8)下滑时,滑块(9)能够牵引导线在钢槽(2)中移动;
4)将搭载装置(8)与桥梁桩基(1)上方的工作平台的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导线(5)连接,将搭载装置(8)配合设置桥梁桩基(1)上,同时使得滑块(9)配合设置在钢槽(2)中,最后将搭载装置(8)沿桥梁桩基(1)自由下滑至海床持力层上,导线(5)在滑块(9)的作用下沿着钢槽(2)一并下滑;
5)控制搭载装置(8)下滑的速度,避免搭载装置(8)破坏,所述步骤5)具体为:预先在搭载装置(8)上焊接设置导向钢筋(14),并在导向钢筋(14)上设置遥控锁扣装置(15),在导向钢筋(14)上固定安装绳索(16),并将绳索(16)绕过浮力环(13)与遥控锁扣装置(15)固定,从而将浮力环(13)固定在搭载装置(8)上,当搭载装置(8)进入淤泥层时,通过无线遥控器打开绳索(16),使浮力环(13)依靠浮力上升至海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附着潜入式桥梁桩基冲刷监测系统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搭载装置(8)包括搭载圆环(3)、设置在搭载圆环(3)上的一组脚轮(6)及设置在搭载圆环(3)表面的一组传感器(7),所述搭载装置(8)上间距50~60cm布置一个传感器(7),所述搭载圆环(3)截面采用C型结构,截面壁厚1.5~3cm,且传感器(7)设置在C型结构内壁上,所述脚轮(6)设置在C型结构开口位置的上下两端,所述搭载装置(8)表面涂抹防水涂料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附着潜入式桥梁桩基冲刷监测系统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槽(2)采用不锈钢材料,截面采用C型结构,并在其表面涂抹防水涂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附着潜入式桥梁桩基冲刷监测系统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预先在钢槽(2)的槽口处沿其轴向设置一组耐腐蚀橡胶条,且耐腐蚀橡胶条一端与钢槽(2)内壁固定,另一端自由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附着潜入式桥梁桩基冲刷监测系统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导线(5)需要保证有足够的余长,使导线(5)最终能够在钢槽(2)中处于自然竖直的线性状态,保证导线的良好数据传输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附着潜入式桥梁桩基冲刷监测系统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为了保证搭载装置(8)能够顺利下降,避免被桥梁桩基(1)绕流阻力破坏,须保证搭载装置(8)侧面的厚度满足要求,假设搭载装置(8)高度为h,内直径为d,按下列计算公式:
FN=FD/2
可以推算出环式搭载装置侧面所需要的厚度为:
其中:FD为桩柱绕流阻力(KN);
CD为绕流阻力系数;
ρ为水流密度(kg/m3);
Sa为环式搭载装置在垂直于流体运动方向平面上的投影面积(m2);
为水流平均流动速度(m/s);
FN为两侧截面上的拉力(KN);
A为环式搭载装置径向截面面积(m2);
σ为径向截面压力(MPa);
[σ]为许用正应力(MPa);
δ为环式搭载装置壁厚(mm);
同时为了保证搭载装置(8)能够顺利下降,避免搭载装置(8)被海床持力层破坏,还须保证搭载装置(8)厚度能够满足以下要求,假设搭载装置下降总高度为H,淤泥层厚度为z,浮力环下降的高度为h1,按动能定理和冲量公式计算出速度及冲击力:
I=Ft=mv
F=mv/t
式中,m:环式搭载装置质量(kg);
F1:浮力环的浮力(KN);
F2:环式搭载装置的浮力(KN);
v:环式搭载装置末速度(m/s);
H:环式搭载装置下降高度(m);
z:淤泥层的厚度(m);
f1:环式搭载装置在桩柱表面的摩擦力(KN);
f2:环式搭载装置在淤泥层中的阻力(KN);
F:冲击力(KN);
t:冲击力持续时间(s);
θ:斜桩与竖直面的夹角;
当搭载装置(8)下滑至海床持力层上,首先与海床持力层接触的部分受到冲击力为F,简化搭载装置(8)受力情况,将搭载装置简化为杆件,假定其与海床持力层接触的部位受到大小为F的冲击力,搭载装置(8)上的脚轮(6)为固定支座,根据脚轮(6)的个数对其进行一次超静定结构力学分析;
FA+FB+FC+F=0
2FAl+FBl+3Fl=0
w1A+w2A=0
w1A=Fl3/3EI
w2A=FAl3/3EI
FA=-F,FB=-F,FC=F
Mmax=Fl
I=(b2h23-(b2-2t)(h2-2t)3-tc3)/12
从上式中求解得到厚度t,并满足许用正应力和切应力的要求;式中:w1A为F单独作用在A点产生的挠度;
w2A为FA单独作用在A点产生的挠度;
Mmax为弯矩最大值(KN·m);
I为截面惯性矩;
[τ]为许用切应力(MPa);
[σ]为许用正应力(MPa);
S*为截面对中性轴的静矩;
FA为A支座的支座反力(KN);
FB为B支座的支座反力(KN);
FC为C支座的支座反力(KN);
t为搭载装置厚度(mm);
h2为搭载装置高度(m);
b2为搭载装置宽度(m);
c为搭载装置横截面开口的高度(m);
l为支座之间的距离(m);
为保证搭载装置(8)同时不被绕桩阻力和海床持力层冲击力破坏,搭载装置(8)侧面的厚度取δ与t之间两者的最大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731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