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射端、接收端、无线充电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37204.3 | 申请日: | 201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28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赵毓斌;何发瑛;须成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50/80 | 分类号: | H02J50/80;H02J50/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曹卫良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射 接收 无线 充电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射端、接收端、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该发射端包括第一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充电请求和充电状态信息;开关电路,分别与信号发生电路、电源电性连接,用于接通或切断信号发生电路的供电;检测电路,与发射线圈电性连接,用于检测发射线圈的相位变化信息;第一MCU,分别与第一通信模块、开关电路、检测电路、电源电性连接,用于根据充电请求控制开关电路接通信号发生电路的供电,并根据充电状态信息和相位变化信息控制信号发生电路的通电和断电。本发明通过第一通信模块接收到的反馈信息和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相位变化信息确认是否需要进行充电,当需要充电时,发射端才控制信号发生电路工作,从而降低了能量的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射端、接收端、无线充电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是目前对能源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市场上研究较为繁多的无线充电技术,包括有电磁感应式、磁共振耦合式和微波式,其中,主打的无线充电技术大部分采用了以QI为标准的磁感应技术,该技术实现电路比较简单,现在已经做到可对多个设备同时进行充电。
但是,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虽然实现简单,转换率高,但是由于其充电方式的充电距离的局限性,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必须正对着,在空间移动上存在缺陷。除此之外,现有的电磁感应无线充电设备,不带有检测设备功能,不管有没有设备在可充电范围内都必须持续处于工作状态,造成能量的损失。磁共振耦合无线充电技术虽还不如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成熟,但由于可以使设备离系统十几厘米的距离进行无线充电,是以后无线充电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该类型的无线充电技术目前产品虽不多,都是同样并没有对系统进行一定的控制,系统必须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当有设备进来,不满电则充电,这样极其浪费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射端、接收端、无线充电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现有市场上的无线充电技术需要无线充电设备持续处于工作状态,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射端,其应用于无线充电系统,其包括信号发生电路、发射线圈和电源,发射端还包括:
第一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无线充电系统的接收端发送的设备信息、充电请求和充电状态信息;
开关电路,分别与信号发生电路、电源电性连接,用于接通或切断信号发生电路的供电;
检测电路,与发射线圈电性连接,用于检测发射线圈的相位变化信息;
第一MCU,分别与第一通信模块、开关电路、检测电路、电源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设备信息注册所述接收端后,根据充电请求控制开关电路接通信号发生电路的供电,并根据充电状态信息和相位变化信息控制信号发生电路的通电和断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第一MCU还用于根据充电状态信息和相位变化信息确认接收端未处于充电区域时,控制第一通信模块发送提示信息至接收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接收端,其应用于无线充电系统,其包括接收线圈、整流稳压电路和待充电电源,接收端还包括:
第二通信模块,用于发送自身的设备信息和充电请求至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端。
第二MCU,与待充电电源、第二通信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检测待充电电源的充电状态信息,并控制第二通信模块发送充电状态信息至发射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接收端还包括输出模块,与所述第二MCU电性连接,第二通信模块还用于接收发射端发送的提示信息并转发至第二MCU,第二MCU还用于控制输出模块输出显示提示信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包括上述之一的发射端和上述之一的接收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72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