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玻璃全氧熔窑生产线烟气协同处理一体化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36791.4 | 申请日: | 2018-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64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科;张立凯;吴飞;汤红运;朱建;沈浩;李金虎;谷化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83 | 分类号: | B01D53/83;B01D53/68;B01D53/90;B01D46/00;B01D53/56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陈俊 |
| 地址: | 518054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触媒 干法处理 碳酸氢钠 过滤 氨气 一体化装置 电子玻璃 脱氯化氢 协同处理 氟化物 副产物 供应部 化物 全氧 熔窑 输运 脱硼 脱硝 储存 过滤除尘器 混合氨气 净化烟气 排放标准 颗粒物 去除 排放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电子玻璃全氧熔窑生产线烟气协同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碳酸氢钠储存输运部、干法处理部、氨气供应部、触媒过滤部与副产物收集部,烟气与碳酸氢钠共同进入干法处理部部进行充分反应后达到脱氯化氢、脱硼化物、脱氟化物的目的,然后由触媒过滤部对混合氨气的烟气进行脱硝,通过碳酸氢钠储存输运部、干法处理部、氨气供应部、触媒过滤部与副产物收集部的相互配合,使烟气实现脱氯化氢、脱硼化物、脱氟化物,并且使用触媒过滤除尘器能够进一步脱硝、去除颗粒物,净化烟气,使烟气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玻璃全氧窑烟气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子玻璃全氧熔窑生产线烟气协同处理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2013年,《电子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9495-2013)正式出台,相关排放限值如下:
颗粒物限值50mg/m3、二氧化硫限值400mg/m3、氮氧化物限值700mg/m3、氯化氢30mg/m3、氟化物5mg/m3。
《电子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排放指标基本参照《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3-2011),目前《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3-2011)(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对平板玻璃的排放限值进行收严,电子玻璃行业必将跟进。
目前,电子玻璃熔窑采用全氧窑技术,燃料多为天然气,生产规模相对平板玻璃来说偏低,烟气量偏小,但其烟气成分复杂,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所排放的烟气中,颗粒物浓度约200mg/m3,氮氧化物浓度约2500mg/m3,二氧化硫几乎为零(燃料和原料中几乎没有含硫物质);其他成分,如:氯化氢约1000mg/m3,氟化物、硼化物等视生产工艺而定。
目前,电子玻璃烟气治理工艺多参照平板玻璃的烟气治理工艺,采用高温电除尘器+SCR脱硝技术。其工艺有如下缺点:
一、烟气量偏低,烟气中污染物成分复杂,高温电除尘器极板极线容易腐蚀;
二、高温电除尘器初始启动阶段需要8h左右的预热,未被高温电除尘器收集下来的部分颗粒物随烟气进入SCR催化剂,容易造成催化剂中毒;
三、烟气量偏低,催化剂的吹灰带入的压缩空气量占比相对较大,造成排放浓度升高,不利于系统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子玻璃全氧熔窑生产线烟气协同处理一体化装置,该装置能够净化烟气中产生的氮氧化物、氯化氢、氟化物、硼化物,同时对烟气中的烟尘进行去除,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电子玻璃全氧熔窑生产线烟气协同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
a、碳酸氢钠储存输运部,
碳酸氢钠储存输运部包含碳酸氢钠储存仓,碳酸氢钠储存仓顶部设有第一除尘器;碳酸氢钠储存仓底部设有第一旋转阀,第一旋转阀下方由上至下设有依次连通的称重仓、螺旋输送机与第二旋转阀,第二旋转阀出口连接烟气进气管;
b、干法处理部,
干法处理部包含干法塔,干法塔内设有文丘里加速器,干法塔的入口与烟气进气管出口相连;
c、氨气供应部,
氨气供应部包含氨气输入管、气体混合仓,氨气输入管的管路依次设有关断阀、流量计、调节阀与压力表,气体混合仓的其中一个入口连接氨气输入管的出口,气体混合仓的出口连接氨气输出管;
d、触媒过滤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67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