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35582.8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7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解来运;李巧玲;吴崔罡;王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17/08 | 分类号: | G02B17/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董娜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次镜 主反射镜 透射 校正 反射区 镜筒 折反光学系统 反射膜 高像质 通光孔 透射区 小畸变 像面 反射 折反式光学系统 球面反射镜 光束穿过 光学系统 支撑结构 反射镜 球面镜 杂散光 光阑 力差 内镜 适配 弯向 物面 成像 会聚 | ||
1.一种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以及从左至右同轴设置在镜筒内的次镜(2)、透射校正组(3)和主反射镜(1);所述次镜(2)的外径与镜筒内镜相适配;主反射镜(1)上设置光阑,次镜(2)的左侧为物面,主反射镜(1)的右侧为像面;
所述主反射镜(1)为中间开设通光孔的球面反射镜,所述次镜(2)为弯向物面的球面镜;
次镜(2)靠近主反射镜(1)的表面中部镀有反射膜,形成反射区;次镜(2)镀有反射膜以外的其他区域为透射区;
来自物面的光束经过次镜(2)的透射区透射后进入主反射镜(1);光束经主反射镜(1)反射后到达次镜(2)的反射区,并经反射区反射进入透射校正组(3),
经透射校正组(3)校正后的光束穿过通光孔在像面成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或所述的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校正组(3)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一透镜(31)、光焦度为负的第二透镜(32)、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透镜(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为高反射膜,所述透射区镀有高减反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次镜(2)的左面为球面,其右面为椭球面;
所述主反射镜(1)为球面镜;
所述第一透镜(31)、第二透镜(32)、第三透镜(33)的表面均为球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次镜(2)的左面曲率半径为-235.75mm,右面曲率半径为-241.066mm;
所述主反射镜(1)的左面曲率半径为-531.45mm;
所述第一透镜(31)左面曲率半径为601.898mm,右面曲率半径为-65.854mm;;
所述第二透镜(32)左面曲率半径为-43.895mm,右面曲率半径为36.311mm;
所述第三透镜(33)左面曲率半径为36.5mm,右面曲率半径为203.64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次镜(2)的厚度为10mm;所述主反射镜(1)的厚度为10mm;
所述第一透镜(31)5.9mm;
所述第二透镜(32)3.2mm;
所述第三透镜(33)9.65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次镜(2)右面到主反射镜(1)左面的距离为190mm;
所述次镜(2)右面到第一透镜(31)左面的距离为140mm;
所述第一透镜(31)右面到第二透镜(32)左面的距离为10.6mm;
所述第二透镜(32)右面到第三透镜(33)左面的距离为10.34mm;
所述第三透镜(33)右面到主反射镜(1)左面的距离为40.28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32)采用反常色散材料;
所述主反射镜(1)采用石英、K9或碳化硅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558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长焦距低畸变紧凑型五反光学系统
- 下一篇:准直镜头及投影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