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及黄热病毒感染的多肽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35258.6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0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陆路;姜世勃;孟余;司露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8 | 分类号: | C07K7/08;C12N15/40;A61K38/10;A61P3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吴桂琴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病毒 黄热病 感染 多肽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涉及病毒抑制剂,具体涉及多肽包括Z155及其在制备ZIKV、DENV及YFV单独感染或共感染的多肽抑制剂中的用途。经试验表明,所述多肽Z155能与寨卡病毒颗粒结合,进一步通过与病毒融膜肽结合抑制病毒感染细胞。所述多肽对黄病毒科病毒有广谱抗病毒效果,且多肽细胞毒性极低。本发明的多肽抑制剂可以制备作为治疗ZIKV感染的药物,有利于ZIKV、DENV及YFV单独感染或者共感染的治疗,尤其对于寨卡感染者尤其是孕妇感染的治疗尤为重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涉及多肽类病毒抑制剂。具体涉及抑制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及黄热病毒(yellowfevervirus,YFV)感染的抑制剂,特别是涉及多肽Z155及其在制备ZIKV、DENV及YFV感染的多肽抑制剂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公开了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为一种新发的虫媒病毒(arboviruses),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具有自然疫源性。2013年至2014年,ZIKV在法属波利尼西亚暴发,2015年4月巴西暴发ZIKV感染,病毒在美洲迅速蔓延,随后全球60多个国家出现ZIKV的感染。从2015年到2018年1月,全球有80多万例ZIKV感染及疑似感染的病例报告。随着病毒扩散,寨卡可能在新的区域暴发,寨卡感染可能危害到更多人的健康。
研究报道寨卡病毒感染可引起神经症状,感染孕妇可以引起胎儿小头症及一些其他症状。寨卡感染后约有20%的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症状表现为轻度发热、头痛、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结膜炎、呕吐、淋巴结肿大和腹泻等不适症状。但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尤其是在怀孕的前三个月感染,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寨卡病毒能穿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胎儿流产以及先天畸形、小头症和其他出生缺陷等严重的临床症状;同时,ZIKV能穿过血脑屏障,其感染还和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相关。
对于寨卡病毒感染,目前没有获得批准的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寨卡病毒疫苗上市。目前预防和控制寨卡病毒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消灭蚊虫控制传播媒介。对于寨卡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以缓解疾病症状为主。虽然有若干黄病毒的疫苗研发平台可以提供改造。寨卡病毒疫苗的开发研究也面临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等虫媒病毒疫苗相同的问题,即抗体依赖的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effect,ADE)。研究显示,ZIKV感染患时,机体会产生抗体,部分中和效果较差抗体的抗体可能会增强下一次同一类病毒的感染,这种在DENV感染中经常出现,ZIKV抗体也会增强DENV的感染,与ZIKV同属于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DENV)、基孔肯雅病毒和黄热病毒(YFV)等虫媒病毒均可通过埃及伊蚊传播,这几种病毒的流行区域和寨卡有较多重叠,出现共感染的几率很大,寨卡感染症状与所述几种黄病毒属病的的感染通过症状很难区分开,在疫苗接种和运用抗体治疗寨卡感染时需要充分评估潜在的ADE效应,并且,即使开发出可用的疫苗,寨卡和其他虫媒病毒相似,其流行病的出现是零星的和不可预测的,在疾病暴发前为大量人群预先接种疫苗也需要高昂的花费;对于寨卡感染引起的疾病,目前存在巨大的需求,需开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特别是特定人群,如孕妇感染,特异性治疗药物能减少婴儿小头症的发病。
研究显示,病毒-细胞融合是包膜病毒进入细胞所必需的过程;寨卡病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内吞泡内病毒包膜和内吞泡膜融合将核衣壳释放到细胞质中,该过程主要由寨卡病毒包膜蛋白(E蛋白)介导,在内吞泡内的低pH环境诱导下E蛋白发生重排,构型由二聚变成三聚,融合肽暴露,随后融合肽插入内吞泡膜;E蛋白构像发生二次变化,通过折叠成发卡结构拉近病毒包膜和内吞泡膜,二者发生膜融合,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细胞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52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