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规模电网电磁暂态自动建模的元件命名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35152.6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6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胡涛;朱艺颖;王薇薇;刘翀;董鹏;王亮;林少伯;刘世成;刘琳;吴娅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27 | 分类号: | G06F17/27;G06F17/50;H02J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胡秋立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规模电网 母线 机电暂态 自动建模 电磁暂态 预处理 中英文字符 标识字符 等级标识 后续操作 拼音字母 统一转换 元件类型 易用性 中母线 可读性 分区 检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规模电网电磁暂态自动建模的元件命名方法及系统,属于大规模电网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针对大规模电网原始机电暂态数据中代表母线名称的中英文字符进行预处理,统一转换为拼音字母,并增加原始机电暂态数据中母线分区名信息和电压等级标识信息,命名母线名称;原始机电暂态数据中元件根据标识后的母线名称,添加特定的元件类型标识字符,命名元件名称;针对标识后的母线名称和元件名称进行检查和重名处理;生成母线和元件命名前与命名后的对应表。本发明可以提高大规模电网自动建模结果的可读性与易用性并有利于后续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规模电网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大规模电网电磁暂态自动建模的元件命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进步,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持续推动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从而国家电网主网架呈现出交直流混联的显著特征。
电磁暂态仿真是一种对交直流电网运行特性仿真较为准确的技术手段,但对于大规模交直流电网的电磁暂态仿真,其仿真模型搭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传统的人工手动建模的方式,耗用人员多、时间长,流程繁琐,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对于通常的一个区域电网仿真项目,建模工作约占整个项目工作量的60%~80%,极大的影响了电磁暂态仿真研究的仿真规模和效率。为了提高电磁暂态仿真分析的工作效率,开发一种自动建模工具成为一种必然,通过自动建模工具可以实现将机电暂态电网数据自动生成为对应的电磁暂态模型,极大提高电磁暂态仿真研究的规模和效率。
机电暂态程序和电磁暂态程序对于电网元件的命名存在差异,如常用的机电暂态程序BPA中对于线路、变压器等采用其两侧母线名称进行识别,但对线路及变压器本身不再命名,而电磁暂态程序中通常对于每一个元件都有其独立的命名,而不依赖于其它元件;且由于程序基础架构的不同,对于相同的电网元件,在机电暂态程序和电磁暂态程序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示,甚至在自动建模后产生的元件个数也会不同。
在目标电网原始机电暂态数据和自动生成的电磁暂态模型之间,通常需要知道二者之间元件的对应关系,以满足后续的模型校核与调试以及仿真试验时的元件识别等需求。对于小规模电网的自动建模,通过简单比对结果模型与原始数据即可获知对应关系,但对于大规模电网的自动建模,靠人力进行比对以获取结果模型与原始数据的对应关系显然不可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满足大规模电网自动建模方法整体架构设计中数据管理、结果校核和模型后处理等功能对元件对应关系的需求,提高大规模电网自动建模结果的可读性与易用性。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大规模电网电磁暂态自动建模的元件命名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
针对大规模电网原始机电暂态数据中代表母线名称的中英文字符进行预处理,统一转换为拼音字母,并增加原始机电暂态数据中母线分区名信息和电压等级标识信息,命名母线名称;
原始机电暂态数据中元件根据标识后的母线名称,添加特定的元件类型标识字符,命名元件名称;
针对标识后的母线名称和元件名称进行检查和重名处理。
可选的,方法还包括:生成母线和元件命名前与命名后的对应表。
可选的,命名母线名称,包括:
根据大规模电网机电暂态数据中的母线名称,将机电暂态数据中母线名称中出现的汉字转为拼音,出现的英文字母则保持不变;
根据大规模电网机电暂态数据中的母线电压等级,用1个大写字母表示;
根据大规模电网机电暂态数据中的母线所在分区名,对于采用英文字母表示的分区名,直接取前两个字母;对于采用汉字表示的分区名,获取其前两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用2个大写字母表示,如不足两字则取第一字拼音的前两个字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51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