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33699.2 | 申请日: | 2018-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0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 发明(设计)人: | 汪鹏飞;李群峰;江斌;李永志;曹蒙;李东祥;李晓娟;钮教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 |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B01D53/18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蒋兵魁 |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碳解吸 碳捕捉 封存 解吸塔 饱和蒸汽 加热解吸 解吸 二氧化碳 冷凝水回收装置 余热发电系统 电动调节阀 减温减压器 水泥窑窑尾 低温余热 经济成本 影响水泥 余热锅炉 减压 饱和水 回水管 水泥窑 再沸器 再利用 胺液 液变 加热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水泥窑低温余热再利用技术领域的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方法,所述的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方法的解吸步骤为:启动并调节电动调节阀Ⅰ(9),水泥窑窑尾余热锅炉(1)内的饱和蒸汽经过减温减压器(3)减温减压,进入解吸塔(2)中的胺液再沸器(4)进行加热;对经过解吸塔(2)的二氧化碳进行加热解吸;对经过解吸塔(2)的二氧化碳进行加热解吸后的饱和蒸汽发生液变,成为饱和水,经过回水管(6)进入冷凝水回收装置(7),本发明的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方法,既不影响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又能满足CCS系统解吸运行的需要,降低经济成本投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泥窑低温余热再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方法。
背景技术
碳捕获、封存及利用技术(简称CCS)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的工艺。这一工艺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产生经济效益。CCS技术主要采用化学吸收剂在吸收塔中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剂用泵送入解吸塔进行解吸,解吸塔解吸二氧化碳所需要的热量通过解吸塔底部的蒸汽来加热,蒸汽通过再沸器对胺液进行加热,从而使得解吸塔的温度升高到所需要的温度。现有技术中,解吸塔解吸二氧化碳所需要的热量的需求量是一吨CO2解吸需要的蒸汽消耗量约为1.5-1.6吨。因此,二氧化碳解吸对于蒸汽消耗量巨大,导致二氧化碳解吸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针对水泥厂CCS系统的技术要求和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技术特点,设计开发了一套从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中将蒸汽引入解吸塔并将解吸利用后的冷凝水进行回收循环利用,从而既不影响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又能满足CCS系统解吸运行的需要,降低经济成本投入的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设备。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设备,所述的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设备包括水泥窑窑尾余热锅炉、解吸塔、减温减压器,所述的解吸塔内设置胺液再沸器,减温减压器一端与水泥窑窑尾余热锅炉的饱和蒸汽管路连通,减温减压器另一端通过输入管路与解吸塔的胺液再沸器连通,所述的解吸塔的回水管一端与胺液再沸器连通,解吸塔的回水管另一端与冷凝水回收装置连通,冷凝水回收装置与水泥窑窑尾余热锅炉的闪蒸器连通。
所述的水泥窑窑尾余热锅炉的饱和蒸汽管路内的蒸汽的温度控制在165℃-175℃范围之间。
所述的减温减压器与胺液再沸器之间的输入管路内的蒸汽的温度在130℃-140℃范围之间。
所述的解吸塔内经过胺液再沸器后进入回水管的饱和水的温度在120℃-130℃范围之间。
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设备的减温减压器与胺液再沸器之间的输入管路上设置电动调节阀Ⅰ,电动调节阀Ⅰ与控制部件连接。
用于碳捕捉、封存及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解吸设备的冷凝水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水箱和电动调节阀Ⅱ,回收水箱一端与回水管连通,回收水箱另一端通过回送管路与闪蒸器连通,回送管路上设置电动调节阀Ⅱ,电动调节阀Ⅱ与控制部件连接。
所述的水泥窑窑尾余热锅炉位于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内,所述的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包括水泥窑窑尾余热锅炉、汽轮机、闪蒸器,所述的水泥窑窑尾余热锅炉与汽轮机连通,汽轮机与闪蒸器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未经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36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