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相逆流的无隔膜金属-含氧气体液流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32356.4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8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李钒;王越;侯海元;安振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0 | 分类号: | H01M8/00;H01M8/04082;H01M8/18;H01M1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逆流 隔膜 金属 氧气 体液 流电 | ||
一种气相逆流的无隔膜金属‑含氧气体液流电池,装置为无隔膜设计,分为液流电池主体和储罐两个部分,电池和储罐设有只需一个循环泵驱动的电解液循环。液流电池主体为液相循环外塔和液相循环内塔的套筒式结构,外塔和内塔分别设有正极和负极,电解液由内塔进入外塔,空气由气相入口进入外塔与内塔之间,均匀分散到电解液中,与正极表面的空气电极催化剂、电解液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后残余的含有空气的电解液进入到储罐中进行再生,再生后的电解液经循环泵鼓入液相循环内塔,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该液流电池为无隔膜、气相逆流、单循环泵设计,适用温度范围广,无隔膜老化带来的危险,同时降低了使用能耗,提高电池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空气液流电池领域,特别是一种气相逆流的无隔膜金属-含氧气体液流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逐渐增大,因此燃料电池,金属-空气(氧气)电池,液流电池等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金属-空气(氧气)电池,由于其电极材料简单:负极为金属,正极材料为空气(氧气),能量密度高:以锂-空气电池为例,其理论能量密度为11400Wh/kg,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液流电池由于其原理简单:通过氧化还原电对的电子迁移获得能量;其容量可根据电解液体积,浓度及液流速度进行调控,由于其液体循环流动,所以充放电循环性能好等特点,在三十余年的研究中迅速发展。
金属-空气(氧气)液流电池作为液流电池中的沉积型储能电池(CN101714680)同时具有金属-空气(氧气)电池和液流电池两种特点:其负极材料使用金属单质(锂,钠,镁,铝,锌等),正极使用空气(氧气)作为反应物,在空气电极催化剂与电解液的界面进行反应:以有机电解液体系锂空气电池为例,放电时,负极金属锂失去电子变成锂离子进入电解液中,正极空气(氧气)在空气电极界面上发生氧还原反应,与锂离子结合生成过氧化锂;充电时,空气电极上的过氧化锂发生分解,生成锂离子和氧气,同时负极表面上的锂离子得电子,沉积在负极表面变成锂单质。
现有的金属-空气液流电池,如专利(CN102013536、CN102625960)中都使用了隔膜,用来进行离子交换和保护金属负极,然而由于隔膜的使用又限制了电池的工作条件:例如在燃料电池中,使用的质子交换膜由于工作温度不高于120℃,大大限制了电池的效率。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隔膜的老化也会使得电池短路,进而引发爆炸,使得电池的安全性大打折扣。而且在电解液的循环流动中能量利用率不高,需要两个循环泵各自带动正、负极电解液流动,且结构复杂,投资高,能耗大,电池运行成本高,经济效益差。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气相逆流的无隔膜金属-含氧气体液流电池。
发明内容
全文中出现空气(氧气)表示空气或氧气,纯氧气也可以,空气也可以,包括人工合成的空气例如仅仅包括氧气和氮气,经过过滤装置处理后的空气。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金属-空气(氧气)液流电池隔膜的工作温度限制、老化问题以及电池电解液流动过程中的高能耗问题,因此发明了一种气相逆流的无隔膜金属-含氧气体液流电池。首先,该装置应用一个循环泵,实现电解液在正负极之间的循环流动,减低了电解液循环流动中所需能耗;其次,在电池使用中无需隔膜,解决了金属空气(氧气)液流电池的工作温度限制以及老化问题;再次,空气气泡与反应催化剂作为正极,与电解液逆向流动,充分接触,形成了气相逆流,降低了扩散控速环节,使得高倍率放电成为了可能;最后,通过在电解液储罐中通入惰性气体的方式,除去电解液中的溶解氧,实现了电解液的循环与再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相逆流的无隔膜金属-含氧气体液流电池。该装置包括:气相出口(1)、液相循环(2)、液相循环内塔(3)、液相循环外塔(4)、负极(5)、正极(6)、气相循环(7)、气相入口(8)、储罐气相进口(9)、储罐(10)、储罐气相(11)、液相出口(12)、液相进口(13)、循环泵(14)、储罐气相出口(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23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