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微生物原位采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31512.5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6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祥;谢祥峰;朱洪标;陈晨;李杰;陈朋利;闫懂懂;卓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26 | 分类号: | C12M1/26;C12M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刘艳艳;董建林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样口 滤膜 过滤装置 过滤 固定夹 容水腔 铰链卡 水体微生物 排水装置 吸水装置 原位采集 出水口 出水口处 扣连接 开合 配合 支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体微生物原位采集装置,包括主体、过滤装置、吸水装置、排水装置;主体具有容水腔;主体开设有进样口,进样口与容水腔相连通;进样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主体内设置有吸水装置,用于为样品通过过滤装置进入容水腔提供动力;主体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与容水腔相连通;出水口处设置有排水装置;过滤装置包括安装在进样口的过滤基座,过滤基座与进样口相配合,为滤膜提供支撑;过滤装置还包括滤膜固定夹和铰链卡扣,滤膜固定夹与过滤基座和进样口相配合,滤膜固定夹通过铰链卡扣连接设置在主体上,滤膜固定夹能够通过铰链卡扣与过滤基座和进样口进行开合;从而将滤膜通过滤膜固定夹固定在过滤基座和进样口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体微生物原位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研究在各领域的不断深入,对于水生微生物的生存状态、群落结构及演替规律的探究已成为检测和评价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相关研究领域里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相较于物理化学等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可更加灵敏更加准确的表达不同影响因子,不同污染物等物质的影响。因而,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已成为生态评价和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析手段。
然而,在普遍的水体微生物取样过程中,技术人员首先通过一定量的水样采集,后通过真空抽滤装置将水体中的微生物转移至抽滤机滤膜上,随后再进行相关微生物的各种分析检测。由于水样采集与微生物采集需要的环境不同,常需要野外采样再转移至实验室没进行微生物的取样工作。同时,由于微生物分析常需要进行平行样品间的差异性分析。因此,整个水体微生物的采集过程显得尤为复杂,也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极大的降低了样品采集的效率,并且由于存在一定取样时间间隔,微生物可能会因处于厌氧和好氧阶段而导致自身群落结构的改变,进而对微生物本身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与数据失真。
同时,由于不同研究与分析手段的需求,水体微生物的原位采集可能需要在水体一定纵深条件下进行,因而,部分区域(如水库,大坝等)的纵深采集会随采样的深度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并且现今阶段仍难以实现。现有技术中对于水中微生物的采集情况考量比较单一,得到的微生物样品无法标准的进行严谨的科学分析,同时无法准确针对某一深度的微生物稳定高效的采集。
因此,在相应科学研究与水体监测中,急需开发一种可用于多种深度且简便易用的原位微生物采集装置。
但目前就原位水体微生物的采集存在以下缺点:
(1)多数仍采用人工采集的方式,借助取水器及抽滤装置,采集水样后过滤至滤膜上对水面以下深度较浅的部位进行原位微生物等样品的采集且效率低下;(2)水库或大坝等竖直潜深大、常年蓄水工作的水体的水下原位微生物则难以采集。
发明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体微生物原位采集装置。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体微生物原位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过滤装置、吸水装置、排水装置;
所述主体具有容水腔;
所述主体开设有进样口,所述进样口与容水腔相连通;
所述进样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用于对通过进样口进入容水腔的样品进行过滤;
所述主体内设置有吸水装置,用于为样品通过过滤装置进入容水腔提供动力;
所述主体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容水腔相连通;所述出水口处设置有排水装置;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安装在进样口的过滤基座,所述过滤基座与进样口相配合,为滤膜提供支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15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