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支撑柱防变形浇筑模及其浇筑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30800.9 | 申请日: | 2018-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0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翠翠;马安东;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13/02 | 分类号: | E04G13/02 |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侧模板 外侧模板 浇筑 固定支撑组件 建筑支撑 平行设置 防变形 垂直设置 侧边沿 棱柱形 外侧板 穿过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支撑柱防变形浇筑模,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内侧模板(1)和两个平行设置的外侧模板(2),两个内侧模板(1)和两个外侧模板(2)围成一个棱柱形的浇筑空间,内侧模板(1)设置于两个外侧模板(2)之间并与外侧模板(2)垂直设置,内侧模板(1)的侧边沿与外侧模板(2)接触;所述外侧模板(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内侧模板固定支撑组件,内侧模板固定支撑组件穿过外侧板并与内侧模板(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支撑柱防变形浇筑模及其浇筑施工方法,属于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房屋建筑规模十分巨大,近几年每年建成房屋达16亿—20亿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建筑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我国历史上,这几十年是房屋建设高潮期。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进行建筑的承重柱体的建筑,混凝土浇筑指的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塑化的过程,在土木建筑工程中把混凝土等材料到模子里制成预定形体。由于混凝土现浇的建筑部件有强度高、耐久度好、抗震抗变形的特点,及其适用于建筑承重的支撑柱的建设。现有的建筑支撑柱的浇筑模具一般采用四个模板围成一个柱形的浇筑空间的形式,在浇筑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由内向的外挤压,浇筑模在受到压力后会发生变形,使得浇筑后的柱体表面出现鼓包,影响了柱体的浇筑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建筑支撑柱的浇筑模具一般采用四个模板围成一个柱形的浇筑空间的形式,在浇筑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由内向的外挤压,浇筑模在受到压力后会发生变形,使得浇筑后的柱体表面出现鼓包,影响了柱体的浇筑质量”的不足,提供一种建筑支撑柱防变形浇筑模及其浇筑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支撑柱防变形浇筑模,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内侧模板和两个平行设置的外侧模板,两个内侧模板和两个外侧模板围成一个棱柱形的浇筑空间,内侧模板设置于两个外侧模板之间并与外侧模板垂直设置,内侧模板的侧边沿与外侧模板接触;所述外侧模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内侧模板固定支撑组件,内侧模板固定支撑组件穿过外侧板并与内侧模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外侧模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外侧模板支撑组件,外侧模板支撑组件沿外侧模板长度延伸方向设置。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将两个内侧模板设置于两个外侧模板之间,通过两个外侧模板端部突出内侧模板的部分设置内侧模板固定支撑组件,通过内侧模板固定支撑组件在内侧模板的外表面上形成一个外部的支撑框架,并将两个内侧模板固定于两个外侧模板之间,提高内侧模板的强度,防止浇筑时内侧模板发生变形。并且本申请中通过在外侧模板的外侧面设置外侧模板支撑组件在外侧模板的外表面上增加一个外部支撑的骨架,提高外侧模板的强度,防止浇筑时外侧模板发生变形。通过增加内侧模板、外侧模板的强度提高了其抗变形能力,进而使得浇筑后的柱体表面不会出现鼓包,提高了柱体的浇筑质量。
优化的,上述建筑支撑柱防变形浇筑模,所述内侧模板的两侧边沿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直角折弯边,直角折弯边与外侧模板的内侧面贴合固定。
本申请中,在内侧模板的两侧边沿上设置了直角折弯边,由于直角折弯边与内侧模板垂直,当直角折弯边与外侧模板贴合后,方便装配时使得内侧模板与外侧模板垂直。并且直角折弯边增加内侧模板的边沿强度和整体的抗扭强度,能够起到防止内侧模板变形的作用。
优化的,上述建筑支撑柱防变形浇筑模,所述内侧模板固定支撑组件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横向固定杆,横向固定杆平行于内侧模板设置并垂直于外侧模板设置;所述横向固定杆的两端分别分别穿过一个外侧模板、直角折弯边并与外侧模板螺纹连接;所述内侧模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固定筒,横向固定杆中段套接于固定筒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未经青建集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08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